【氣聚則生,氣散則亡】中醫里說的“元氣”到底指什么?

在同心堂,常會有人詢問“元氣”是什么?中醫師在為病人診療的時候,常常會說傷到了“元氣”,但是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其作用又是什么?為什么在《莊子》這本書里會有“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的說法,元氣真的這么重要嗎?

什么是元氣
在中醫里,元氣被視為先天之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受損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和壽命,所以才會有“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的說法。
一般認為,元氣主要由腎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元氣發于腎,以三焦為通路,循行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發揮其生理功能,成為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來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導致元氣虛弱者,也可以通過后天的培育補充而使元氣充實。如《景岳全書·論脾胃》說:“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于人生者不小。”
元氣有什么作用
元氣能推動人體生長發育,這和腎氣有些類似。由于腎精的主體成分是先天之精,腎精所化生的腎氣也主要是先天之氣,因而元氣與腎氣的構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發揮的功能也基本類似。元氣的盛衰變化體現于機體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
人從幼年開始,腎精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得到后天之精的補充而漸漸充盛,化生元氣,促進生長發育。經過一段時期,從嬰幼兒成長到青壯年,此時由于腎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氣,使機體發育,形體壯實,筋骨強健,同時具備了生殖能力。待到老年,由于生理和病理性消耗,腎精漸衰,化生元氣漸漸減少,形體出現衰老之象,生殖機能也隨之衰退,直至元氣衰亡,生命終止。
除此之外,元氣通過三焦,布散全身,全面地促進和調控全身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例如,它既能使心神興奮,又能使心神寧靜;既能發揮推動、興奮、化氣、溫煦等屬于“陽”的功能,又能發揮寧靜、抑制、成形、涼潤等屬于“陰”的功能。
如何保養元氣
在人體元氣充足的情況下,應該是精神飽滿、發質烏黑濃密、氣息充沛,但是當元氣受損的時候就會出現困倦、怕冷、腹瀉、腹脹等等,成年人還會有未老先衰、性功能低下、性冷淡、難以受孕等癥狀出現,所以日常保養元氣十分重要。
同心堂的中醫老師告訴我們,想要保養元氣可以從作息、飲食、保健等方面進行。
作息方面,吃好睡好,病后調養。保養元氣,首先睡眠要充足,不熬夜;飲食上營養要均衡,按時吃飯,多吃營養的食物,少吃垃圾食品;保持精神愉快,用腦不能太過度;有病及時治療,大病后一定要調養。
飲食方面,由于元氣依賴于腎精滋養,所以元氣不足可以通過補腎來恢復。可以吃一些補腎的食品,比如烏雞湯、牛肉、韭菜、山藥、荔枝、核桃、榛子及黑豆、黑芝麻、黑米等黑色的糧食。
保健方面,可以按摩命門、腎俞、關元這三個穴位,這是儲存體內元氣的穴位,按摩這三個穴位,激發它們“納元”的功能。老人、體弱等元氣不足的人群,可通過艾灸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