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建于1974年,系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直屬單位,歷經四十九年建設發展,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綜合實力位居省內前列的大型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占地面積236畝,職工4100余人,分為茂源南路綜合院區和文化路婦女兒童院區,綜合院區編制床位2500張,婦女兒童院區規劃床位600張,設有三、四級臨床學科44個,醫技科室12個。2022年,門急診量231萬人次,出院患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創建于1974年,系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直屬單位,歷經四十九年建設發展,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綜合實力位居省內前列的大型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占地面積236畝,職工4100余人,分為茂源南路綜合院區和文化路婦女兒童院區,綜合院區編制床位2500張,婦女兒童院區規劃床位600張,設有三、四級臨床學科44個,醫技科室12個。2022年,門急診量231萬人次,出院患者10.6萬人次,手術6.1萬余臺次。醫療輻射人口3300多萬,年服務患者總量位居川東北5市第一位。
2018年,入選國家發改委立項疑難病診治能力提升項目工程,中央財政投入1.5億元,用于腦血管疾病診療能力提升。2021年,入選國家發改委批準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項目,中央財政投入2.5億元,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升級醫療設備配置、提高遠程診療水平等。2021年12月,醫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確定為國家層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單位。依托重大項目,醫院將全面建成省域內高質量的醫療技術創新中心、高水平的醫療服務示范中心、高層次的衛生人才培養中心與高水準的科研創新驅動中心。
2022年9月,2021年度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結果公布,醫院位列全省第3位,進入A+行列,位列全國第111位,其中病例組合指數(CMI)位列全國第73位,26個國家監測指標中,16個指標獲得滿分。10月,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認定醫院為“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12月,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認定醫院為“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 。2023年,消化內科被確定為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川東北區域中心。醫院“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項目成功獲批成為四川省第三批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之一。
醫院現有4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8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9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臨床研究中心),擁有四川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有23個省級醫學重點學科,25個省、市醫療質控(分)中心。有國家、省級突出貢獻專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7人,省廳級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9人,省廳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40余人,博士200人、碩士900余人。近年來,中西醫結合肛腸科、腎病內科、醫學影像科、普通外科先后進入國家級行列,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省域項目)及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心臟大血管外科、腫瘤科、麻醉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內科、重癥醫學科、神經外科等8個專科先后成功獲批四川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疼痛科、全科醫學科、康復醫學科、老年醫學科獲批成為南充市臨床重點專科。
醫院投入運行介入醫學中心復合手術室,配置了川東北區域唯一的達芬奇第四代手術機器人、醫用回旋加速器、醫用直線加速器以及PET/CT等醫療設備。以高水平研究平臺、高層次專業團隊、高端設施設備支撐高技術診療項目,率先開展了人類輔助生殖AIH技術、腹腔鏡肝門膽管癌根治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MRI介入術、造血干細胞移植、腹腔鏡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顱內巨大動靜脈畸形切除術、脊髓內腫瘤切除術、帕金森病深部電極植入術、主動脈全腔內修復術、腫瘤消融治療術等多項國內領先、區域空白的醫療新技術。
近年來,醫院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000余項,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29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21項。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00余篇,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560余篇。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0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項,華夏醫學科技獎1項,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1項。5個學科進入復旦排行榜西南片區專科聲譽榜提名,4個學科進入中國醫學科學院《2021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百強名單,醫信天下互聯網醫學標準委員會《2021中國地市醫院排行榜》綜合排名全國第4、西南地區第2,23個學科入圍全國前列,臨床醫學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在醫院建立首個院士工作站,2020年獲批南充市市級院士工作站,2021年完成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申報。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簽署“共建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臨床外科數字醫學中心、數字化手術室示范樣板和示教中心”,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谷戰軍簽訂“中國科學院納米藥物建制化項目合作協議”。通過深度合作,構建產學研用新格局,助推高新技術在屬地的產業化布局。
作為高校附屬醫院,全年承擔理論課21614學時,見習10000余學時。臨床醫學、眼視光學進入國家一流專業目錄。圍繞新醫科發展的新內涵,提前布局醫防結合、醫工融合的孵育方向。強化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臨床技能考試基地建設,以創建四川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導向,統籌規劃臨床技能中心、實驗教學大樓、全科醫學樓、科教中心功能布局,整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醫學教育、執業醫師考試等實踐教學內容,搭建實訓及考核共享一體化平臺。
智慧醫院建設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AI等現代化網絡技術,構建以患者為中心,醫院管理為主線,電子病歷為核心,集成平臺為通道,數據中心為支撐,互聯網醫院為拓展的智慧醫院信息系統,實現了智慧服務便民惠民,智慧醫療提質增效,智慧管理精細規范,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提供區域輻射信息化服務,支撐醫院與多家基層醫療機構共建老年醫學、姑息醫學、康復醫學、精神衛生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下沉,實現優質醫療服務更加公平可及。 醫院2018年獲得四川省智慧醫療服務示范單位稱號。2019年通過國家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分級評價四級標準測評。2020年通過國家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四級甲等標準測評。2023年通過四川省三星智慧醫院評審,通過國家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分級評價五級標準。
新冠疫情發生后,作為省級定點救治醫院,醫院先后派出兩批次30名醫護隊員馳援武漢,援湖北期間累計治愈出院患者330人。派出2名檢驗醫師赴京執行核酸檢測任務。疫情防控期間,在最短時間內先后完成后備定點醫院、負壓隔離病房、規范化發熱門診的建設,及時為患者提供符合院感流程的救治場所,為區域內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榮獲“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四川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集體榮譽稱號,“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先進個人”“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先進工作者”等個人榮譽稱號。
醫院積極推動甘孜縣南多鄉卓依村、俄絨村的鄉村振興以及涼山州美姑縣艾防工作。先后選派3名駐村第一書記、4名駐村干部、300余名對口支援人員,全力打造、持續踐行以“黨建引領、健康兜底、產業助力、教育為本”四位一體的鄉村振興、防艾攻堅“川北醫模式”。連續三年在省衛生健康委駐村幫扶考核中獲評第一等級。對口支援四川省內數家醫院并助其中3家市、縣級醫院成功創建三甲、二甲醫院。
醫院凝心聚力推進四川省援外醫療工作,先后派出13名醫療隊員援助幾內亞比紹、莫桑比克、瑙魯。醫療隊員肩負黨和國家重托,用仁心、博愛、勇氣、擔當踐行著“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醫院和個人先后榮獲“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集體”“四川省援外醫療隊承派單位先進集體”“四川省援外醫療隊先進集體”“四川省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