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腿疼,可能糖尿病并發癥——糖尿病肌梗死在作祟

王女士,50歲,因“發現血糖升高12年,右側大腿疼痛3天”被我科收入院。
患者糖尿病病史12年 ,予口服降血糖藥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欠佳,平常未系統監測血糖及并發癥情況, 3天來出現不明原因右側大腿疼痛,伴有腫脹,不能耐受。
王女士見到我就問:“梅主任,我的腿沒有受傷,為什么突然又痛又腫,是什么原因啊?”
經體查,我發現患者右側大腿內側腫脹、壓痛明顯,局部無皮膚發紅等炎癥表現,仍需進一步明確診斷。后通過檢查診斷為:糖尿病肌梗死(diabetic muscle infarction,DMI)等。
很明顯,患者疼痛是DMI所致,糖尿病肌梗死(DMI)是一種少見且又常被誤診的糖尿病并發癥。
什么是糖尿病肌梗死(DMI)
糖尿病肌梗死(DMI)是糖尿病的一種少見的微血管并發癥,由Angervall等在1965年首次報道。
多發生于病程較長、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表現為無明顯誘因出現受累肌肉疼痛、腫脹,常合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核磁共振檢查及肌酶譜檢查有助于診斷。
糖尿病肌梗死(DMI)的原因
目前糖尿病肌梗死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血糖控制不佳合并有微血管病變和大血管病變為糖尿病肌梗死的高危因素。
1.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導致血栓形成,進而觸發炎癥反應,導致局部組織損傷及缺血壞死。
2.血管炎癥:可能是一部分病例的發病因素。
3.缺血性損傷:在糖尿病肌梗死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如何診斷糖尿病糖尿病肌梗死(DMI)
糖尿病肌梗死(DMI)的診斷需結合其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共同明確。
表現為無誘因出現受累肌肉(大腿股四頭肌、小腿肌肉)的突然疼痛、腫脹,皮下可觸及包塊,一般無發熱,結合磁共振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可以診斷,少部分患者需要肌肉活檢明確診斷,但應當排除其他疾病。
糖尿病肌梗死(DMI)應與哪些疾病鑒別
1.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疼痛表現為自發的、連續的或間斷發作。呈遠端對稱性襪狀或手套樣分布,神經傳導檢查可協助診斷。
2.糖尿病外周血管病變:是外周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動脈狹窄,甚至閉塞,嚴重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靜息痛。血管彩超或造影可協助診斷。
3.深靜脈血栓形成: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靜脈造影可協助診斷。
4.特發性炎癥性肌病:以對稱性四肢近端肌無力為主要表現,伴有發熱、關節痛、乏力等全身表現,肌酸激酶增高,典型肌電圖呈肌源性損害。
5.蜂窩織炎:肌肉不受累,患者可出現發熱、白細胞升高。肌肉檢查正常,抗生素治療可使癥狀緩解。
如何預防、治療糖尿病性糖尿病肌梗死(DMI)
1.一般治療:糖尿病性肌梗死診斷明確后,需嚴格臥床休息,必要時可予鎮痛對癥治療,同時禁煙及限酒。
2.積極控制血糖。一般予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予控制血壓、血脂等治療。
3.予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環等治療。
王女士入院后經檢查,右側大腿內側腫脹、壓痛明顯,局部無皮膚發紅等炎癥表現,抽血檢查:空腹血糖12mmol/L,糖化血紅蛋白12%,并發癥檢查同時合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查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明顯升高,,磁共振掃描為典型糖尿病性糖尿病肌梗死,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肌肉病變,糖尿病性肌梗死(DMI)診斷明確。
予以嚴格制動、鎮痛、胰島素控制血糖,同時予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等治療,半月后患者大腿部位疼痛好轉,一月后局部疼痛癥狀逐漸消失出院,出院后隨訪病情穩定。
糖尿病肌梗死(DMI)是一種少見但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 常發生于病程長、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控制好血糖是預防糖尿病肌梗死的有效手段。
患者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腫脹,應提高警惕,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同時廣大醫務人員也要加強對此病的認識,及時明確診斷與合理治療,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梅高財 主任醫師
作者單位: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懷化市腫瘤醫院)腎病內分泌科
懷化市糖尿病學專業委員會
懷化市糖尿病康復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