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三牛精神”
?李仙云
辛丑年伊始,“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边@“三?!本?,成了很多人砥礪前行的“精神指引”。牛年話“牛”,老牛身上那股子韌勁、默默奉獻又踏實肯干的穩健,恰似我的家風傳承。
我大姐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這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一代,早年家中兄弟姐妹多,父親又常年在外地工作,只有逢年過節才能與家人團聚?!伴L姐為母”,從小就善良顧家的她,正如魯迅先生詩中的那句“俯首甘為孺子?!?,她高中畢業,就匆匆去了大壩修水利,一個妙齡女子,卻干著壯年漢子的肩挑背扛的苦力活,只為多掙工分減輕母親養育一大家人的艱辛。后來幸運地做了人民教師,她視學生如子,甘愿做學生的“孺子牛”。
若提到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拓荒?!逼焚|,我們家首當其沖讓我想到的,就是我做警察的父親。父親在省公安干校畢業后,被分配到人煙罕跡的子午嶺大山深處,那里地處秦直古道,群山環繞僻靜荒蠻,當年,父親隨一批批司法監獄系統的警察奔赴陜北,那時血氣方剛的他們,以一種“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勁頭,真可謂立下“愚公移山志”,用父親常說的話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因地制宜而又借力使力,硬是把那片荒蕪了千年的土地,開墾成良田千頃,場部、監獄、醫院、子弟學校、各個站點齊備的“陜北小江南”。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里,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則像一頭默默耕種的“老黃?!?,除了春耕秋收,為我們做一日三餐,還得織布紡線,裁剪縫制一家人的衣服鞋襪。兒時,常常是一夜睡醒,睜開眼還看到母親在煤油燈下,為我們縫補衣服或納鞋底。我也傳承了母親的這種“老黃牛精神”,高位截癱雖將我困宥于輪椅,可我用靈活的雙手洗衣做飯,在兒子幼小之時,還為他縫制棉衣。這些年來,我一邊輔導他的功課,內心也隨他共同成長,我把心語傾訴筆端,當我的文字在全國各地的雜志和報紙像鮮花般不斷綻放,我也幸運地加入省作家協會,還被文友戲稱為“女版史鐵生”。
一次與兒子聊天,他說,籃球明星諾維斯基就是他人生的“圖騰”,失敗多少次都不輕言放棄,而媽媽身上也具備這種特質,其實就是一種腳踏實地,銳意進取,積極肯干的“老黃牛精神”,一次次帶給他力量與勇氣,而具備了這種精神,人生就會迎來柳暗花明。
本文來源:徐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