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創新峰會”在滬舉辦心血管大咖齊聚上海

央廣網上海6月4日消息(記者楊靜)第十五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OCC 2021)舉辦的“心血管創新峰會”日前在上海舉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在峰會上表示,醫學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創新,醫學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新技術、新器械、新藥物方面,同樣可以體現在對疾病新的認識、管理體系的革新等方面,而且無論哪方面的創新,都要回饋于臨床,希望能以“創新峰會”為引,拓展心血管醫師的創新思維。
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約為3.3億,心血管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第1位。面對如此龐大的患病人群,心血管病防治有哪些新的方法?心血管病患者是否能夠及時用上最新的研究成果?
葛均波院士首倡的“泛血管疾病”理念即是對疾病認識的創新,以動脈粥樣硬化這一共性,串聯起心血管病、神經、外周血管、腎臟等學科,將目光從單個病變移至“泛血管”病變,逐步建立預防、診斷、治療、長期控制的精準、系統的全周期管理方案。
目前,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呈現上升趨勢,如何實現趨勢的扭轉、出現拐點,是當前心血管病防控工作的重點。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分別從ACS和房顫管理體系建設進行了闡述。霍勇教授指出,近年來,胸痛中心、房顫中心等學科中心建設的方式落地開花,根據中國心血管病發病和救治特點,突破了既往以疾病為中心,側重院內救治流程,預防、治療、管理脫節的狀態,建立了全新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落實預防、救治、康復全流程管理體系。這是針對管理體系的創新,各個學科中心在建設過程中制定了一系列認證、建設和質控的標準,讓新的管理體系可以實現規范化、標準化落地。
隨著新技術、新療法的出現,心血管病創新藥物的治療也趨于精準。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袁祖貽教授在采訪中表示,對薄弱環節進行提升,是當前創新藥物的重點方向。以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為例,即使在經過了冠脈介入治療之后,一年內仍然有很高的復發風險。應用新型降脂藥物PCSK9抑制劑阿利西尤單抗,可以進一步降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且研究證實與全因死亡下降15%相關。
此外,如何推動創新療法在重點人群中的普及至關重要。通過加快創新藥醫保覆蓋的進程提高創新的可及性,惠及更廣泛的患者群體,可以整體提升心血管病防控水平。
創新藥物、技術或治療方法從研發到落地仍然有很多工作亟待進行,賽諾菲中國心血管及成熟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劉菁表示,賽諾菲對中國心血管領域的承諾長久而堅定,不僅積極為中國患者帶來突破性的藥物和療法,更是從提供心血管患者全程管理方案、整合集金融和大數據及醫療AI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升患者心血管風險控制,增強患者可及性,促進創新藥物全面落地,惠及廣大患者。
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是全面健康目標實現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心血管病無論在理念、體系建設、治療方法等方面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心血管創新不僅僅要解決當前診療中的短板,更重要的是能夠切實落地、應用于臨床,讓廣大患者可以享受創新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