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為什么和甲亢有關?若忽視甲亢,有啥影響?
原標題: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為什么和甲亢有關?若忽視甲亢,有啥影響?
導語:糖尿病和甲亢都屬于代謝性的疾病,兩者看似沒有什么關聯,但是有的時候,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突然惡化,且出現的癥狀沒辦法完全用糖尿病來解釋的時候,就要注意考慮甲亢的可能性了。
目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嚴重,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病,發病率越來越高。而糖尿病又具有高致殘、致死率,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國人的健康。
一、我國糖尿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出入都有代步車。方便了生活的同時,也減少了人們的活動量。再加上工作的模式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偏向于體力勞動。現在的人,更多的,是用腦力在進行勞動。這也使得人們每天的時間,更多的是坐在電腦前,運動量大大減少。
長時間的坐著,體內的血液流動的速度減慢,很容易導致血液的粘稠度升高,血糖濃度升高。同時,久坐還會使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出現異常。而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主要就是因為胰島素出現異常,不能很好的控制血糖。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極容易導致患糖尿病的幾率升高。
2、不良的飲食習慣
增加負擔: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比較大,有的人為了緩解壓力,養成愛吃甜食的習慣。甜食在進入體內后,大量的糖分,無疑是給身體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經常吃甜食,也容易導致體內的胰島素不能及時的將糖分分解,導致血糖升高。
肥胖:過量的甜食攝入,不能被人體及時分解的,將會被轉化成脂肪,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而肥胖,也是引發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還有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等,都可能會對血糖造成影響,導致血糖升高。
3、人口老齡化日漸嚴重
我國的人口結構中,老年人的占比已經達到了18.7%。而老年人的身體,因為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變差,活動量很少。如果不注意控制的話,很容易導致體內的脂肪含量升高,影響胰島素的敏感度。同時,老年人的身體代謝能力不斷下降,也會使得機體對葡萄糖的吸收能力下降。
當然,影響糖尿病的發病率的因素還有很多,但是以上3種因素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且可以受到人為控制的。通過對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調整,減少糖分的攝入,避免肥胖。同時還能夠為胰島素減輕負擔,更好的預防和控制糖尿病。而對老年人來說,身體素質下降,可以通過增加活動量、調整飲食來避免肥胖,維持體內胰島素的敏感度。
二、糖尿病患者血糖莫名失控,或與甲亢有關?
劉女士本身患有糖尿病,一直堅持治療,血糖也比較穩定,沒有了“三多一少”的癥狀。但是,最近卻因為工作繁忙,經常熬夜加班,身體開始出現心慌出汗,還總是發火的癥狀。而且,人也一天比一天更瘦了。可是在檢查血糖的時候,又一切正常。最后來到醫院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原因是甲亢。
其實,糖尿病和甲亢經常會在同一個患者身上出現。兩者又都是因為代謝出現異常而引起的疾病。而這這樣的情況,又分為兩種原因。
第一種,繼發性糖尿病
這是由于甲亢導致的糖尿病。因為甲狀腺激素本身有抑制胰島素的作用,能夠幫助促進糖原異生,使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這種病癥,在甲亢恢復后,糖尿病的癥狀也會消失。
第二種,原發性糖尿病
這種病癥是兩者同時存在的,而不是由一者引起的。一般這樣的病癥主要是由遺傳所導致的,即使甲亢的病情得到解決,糖尿病也還是不會消失。需要通過降糖治療才能夠有所緩解。
所以說,糖尿病患者出現身上出現不明原因的血糖失控,或是不止有糖尿病癥狀出現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可能是因為甲亢所引起的。因為當糖尿病患者身體內還患有甲亢的時候,已經穩定的血糖可能會再次失控。患者的體重也會突然變得很輕,即使通過服用抗甲狀腺藥物后,癥狀也還是沒有什么明顯改善的,那么就可能是同時患有糖尿病和甲亢兩者疾病了。
三、不注意甲亢會怎樣?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出現甲亢,那么就會容易導致糖尿病的病情加重,給治療增加難度。當治療的時候,不考慮甲亢,只按照糖尿病來進行降糖治療,那么治療的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
主要原因有5點:
1、甲亢是指體內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而過多的甲狀腺激素,容易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受到影響,血糖升高;
2、過多的甲狀腺激素還會促進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使體內的血糖濃度升高;
3、甲狀腺激素還可以加速肝臟中肝糖原的分解;
4、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也會使體內的胰島素不能及時的對糖分進行代謝;
5、兩者的發病原因都差不多,很容易受到環境、飲食的影響。出現一種疾病后另一種疾病也會隨之而來。
所以,在發現身體還有甲亢的癥狀出現時,也要早點拿出治療甲亢的方案,雙管齊下。否則,光是治療一種疾病,是非要什么效果的。
結語:在身體出現“三多一少”等常見的糖尿病癥狀后,又伴隨著愛生氣、心慌、出汗等不屬于糖尿病的癥狀時,就要特別留意是否是因為甲亢所導致。及時的去醫院檢查甲狀腺功能,針對兩者同時治療。如果只將其當做糖尿病來治療,那么不論是原發性糖尿病,還是繼發性糖尿病,都很難完全控制血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