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這4個指標異常的兒童,長大后容易發生糖尿病,一定要早干預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達4.63億,并有持續上升的趨勢,醫生一直為尋找防治糖尿病方法進行大量研究工作。
有學者指出,雖然目前大多確診病例的年齡層偏向中、老年人士,但在不少病例當中,他們早在數十年前已有潛在發病跡象,只是自已不太在意。如果醫生可以及早提醒他們患病風險,令他們提高警覺性,也許可以大大降低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比例。
最近在《糖尿病護理》雜志上的發表了布里斯托爾大學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研究員利用遺傳信息學結合代謝組學分析方法,對超過4000名90年代兒童的遺傳代謝風險進行評分,結果確定4種指標異常的小童成年后容易患上糖尿病。
01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小童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一種好的膽固醇,可以幫助身體清除血管內的油脂,如果含量偏低,容易會有沉積物殘留血管,長遠有可能引起肥胖癥,并危害心血管健康。雖然心血管疾病不會直接引起糖尿病,但肥胖癥和糖尿病有關,所以亦不容忽視。
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檢測標準
一般來說,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愈高愈好,參考標準:男性40mg/dL以上。女性50mg/dL以上。
2)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方法
維持正常體重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雖然可以清除血管內油脂,但如果油脂過多,無法及時清除掉,甚至令自身含量下降。曾有研究指出,身體脂肪量增加會令總膽固醇含量出現明顯變化。從數據來看,體重每上升2.7千克 ,好膽固醇水平就會下降1 mg/dL。
戒煙的重要性
雖然小童很少吸煙,但吸煙的害處亦包括降低好膽固醇水平,這里順便提醒一下。曾有研究發現,不論你吸煙多久,只要戒煙1個月,好膽固醇含量即增加10%。
02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小童
低密度膽固醇是一種壞膽固醇,含量過高會堵塞血管,形成血栓,對血循環系統有嚴重影響,大大提高罹患中風、糖尿病、心臟病等風險。
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檢測標準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愈低愈好,參考標準:男性或女性在100mg/dL以下。
2)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方法
多做運動減輕肥胖癥狀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的小童都會偏向肥胖。身體積聚脂肪較多,會擠壓內臟和血管,引起循環系統障礙。
任何有氧運動都有助于減輕體重,比如慢跑、騎行、游泳和打籃球等。每天做30分鐘至1小時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減重效果。
控制飽和脂肪酸攝取量
很多人認為富含膽固醇的食物不太健康,但事實上并不完全正確。因危害人體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增加這種壞膽固醇的"罪魁禍首"主要來自飽和脂肪酸,所以控制飽和脂肪酸食物的攝取量顯得尤其重要。
此外,被視為比較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經加工生成的反式脂肪酸也會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所以亦需限制攝入量。
限制食物
限制含飽和脂肪酸食物的攝入量:油脂、棕櫚油、全脂奶、乳酪、肥豬肉、火腿、香腸、油炸食品、糕點、烤酥油和奶精等。
限制含反式脂肪酸食物的攝入量:一切油炸食品和加工制品,亦包括酥餅、薯條、糕餅、面包、即食食品等。
03
炎癥體質小童
所謂炎癥體質,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現象。擁有這類體質的人身體十分虛弱,他們經常失眠、容易疲勞、皮膚亦逐漸變差。隨著年齡增長會引起很多疾病,糖尿病當然也不例外。
事實上,炎癥體質的人很大程度有發炎的表現。一種是免疫性發炎,這類小童動不動就身熱發燒,亦容易有身體不適的情況。另一種是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現發炎癥狀。大多會呈現紅、腫、熱、痛的特征。例如關節紅腫疼痛;皮膚紅腫痛癢;口舌生瘡,咽干咽痛等。
1)炎癥檢測標準
目前測試炎癥體質方法主要有兩類:一種是血液測試方法。利用超高倍顯微鏡來評估血液自由基水平。另一種是評估自律神經穩定性的HRV測試法。
2)降低炎癥方法
眾所周知,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自然身強體壯、百病不侵。這里要強調一些炎癥體質人士的飲食注意事項。
多吃
抗氧化食物以及含Omega-3脂肪酸食物:洋蔥、籃莓、紫心番薯、蘿卜、黃豆、鮭魚、三文魚、鯖魚、鳳尾魚、沙丁魚和菠菜等。
少吃
對于油炸、高糖、高鹽、加工食品要盡量少吃,當然也要減少米飯的攝入量。因為米飯含碳水化合物,在人體中分解成葡萄糖,自然容易升高血糖,使炎癥加重。
04
氨基酸偏高小童
我們知道氨基酸是參與營養物質轉化、代謝的復雜過程,一但這個過程出現異常,令氨基酸水平升高,提示了身體健康出現問題。
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氨基酸必須依賴所屬的酶類物質才能進行催化反應,所以氨基酸濃度上升,所屬的轉氨酶亦隨之上升。
在臨床上,通常以轉氨酶水平來評估肝功能健康狀態。如果轉氨酶濃度上升,可以相信肝臟功能有一定的受損。這樣看來,糖代謝功能障礙也是遲早發生的事情。
目前評估肝功能損傷的指標主要有兩種轉氨酶,一為天冬氨酸轉氨酶,另一種是谷丙氨酸轉氨酶。
1)轉氨酶檢測標準
上述兩種轉氨酶在人體正常范圍應該維持在6 -40IU/L之間。其中女性6 - 34IU/L。男性8-40IU/L。
2)降低轉氨酶方法
一般來說,身體過度疲勞、飲酒、熬夜、劇烈運動和濫用藥物,也有可能令天冬氨酸轉氨酶偏高,導致肝創傷,應注意避免。
參考文獻
Joshua A. Bell, Caroline J. Bull, Marc J. Gunter, et al. Early Metabolic Features of Genetic Liability to Type 2 Diabetes: Cohort Study With Repeated Metabolomics Across Early Life. Diabetes Care, 2020; 43 (7): 1537 DOI: 10.2337/dc19-2348
作者:林佑
精品推薦
許嶺翎 北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