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不在乎這“六大因素”,很有可能得糖尿病
這幾天在老家做科普講座,很多聽課的人都不吃糖,以為糖尿病是吃糖果引起的。糖尿病不是因為吃

這幾天在老家做科普講座,很多聽課的人都不吃糖,以為糖尿病是吃糖果引起的。糖尿病不是因為吃糖就得糖尿病,這是一個普遍認知的誤區。
一、名叫糖尿病,有人以為是吃糖過多引起,其實并非如此。
它是由于胰腺中胰島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不敏感而發病。當然,因吃糖過多引起肥胖癥,患糖尿病的機會也隨之增加。調查資料表明,哪個地區食糖消費量增加,糖尿病發生的概率也會增高。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既有先天的遺傳因素,也有后天的發病因素。先天因素好比種子,后天因素好比土壤,種子只有種在適合的土壤中才能生根發芽,才會開花結果。
二、哪六大因素會引起血糖高
先天遺傳,并不是遺傳糖尿病本身,只是遺傳下來糖尿病的易感性。具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人,是不是發病,還得看后天的發病因素是否具備,是否足以引發糖尿病。那么,后天的發病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個因素——新陳代謝。
人體逐漸衰老,新陳代謝逐漸減慢,人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也隨之下降。所以,隨著年齡增大,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老年人群發病率最高也就理所當然。
第二個因素——飲食。
古代醫家早已發現,進食“肥甘厚味”過多,容易引發消渴病。現代研究表明,飲食過于豐盛,特別是經常進食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的食品,攝入超過支出,多余的熱量就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這就會降低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誘發糖尿病。
第三個因素——體力活動。
隨著年齡增大,體力活動也隨之減少,而只有活動著的肌肉才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老年人的體力活動遠比年輕人少,所以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遠比年輕人大。
第四個因素——肥胖。
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突出者,常常伴有胰島素低抗,也叫胰島素不敏感,就是說胰島素的作用遇到了阻擋,不能正常發揮作用,不那么靈驗了,從而引起糖尿病。調查資料表明,糖尿病的發病與肥胖的程度成正比。
第五個因素——人體組成改變。
隨著年齡增大,體力活動減少,縱然外觀體型未見肥胖,體重也不超重,但體內脂肪及非脂肪成分已有潛在改變。正常人從25歲到75歲的50年間,脂肪成分可增多16%(由20%逐漸增到36%);而非脂肪成分則減少11%(由47%逐漸減到36%)。脂肪的增多,骨骼肌等非脂肪成分的減少,以及骨骼肌攝取葡萄糖能力的下降,都會使胰島素不敏感而引起糖尿病。
第六個因素——心理因素。
如果經常處于緊張、憂郁、焦慮等不良情緒,一些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就會增多,使血糖升高,從而促使潛在的糖尿病易感者發病。以上這些發病因素,包括年紀大、代謝慢、飲食多、活動少、脂肪多、肌肉少、情緒差等多種因素,逐漸構成適合的土壤,就會促使具有先天遺傳基因的人發生糖尿病。
熊苗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