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糖尿病并發癥阻礙您去運動

案例:前幾年的一次體檢,王大媽被確診為糖尿病。一直以來,王大媽一直聽從醫生的指導,合理膳食、堅持運動,血糖控制得還算平穩。最近,王大媽在運動的時候感覺腿部有些疼痛,她感覺自己可能是有些運動過量,便停下休息了一會。可接下來的日子里,王大媽一上下樓就會感到腿部疼痛。王大媽來到醫院檢查后發現,自己患上了膝關節炎。由于一活動腿部便會疼痛,王大媽便很少運動了,血糖控制得也不再那么穩定了。
糖尿病對健康最大的影響并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長期高血糖影響下造成的多器官并發癥,如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等。而據國外媒體報道,有關研究結果證實,除了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之外,糖尿病患者發生關節炎的風險也高于普通人。
一項根據2008~2010年美國全國健康調查報告數據進行的研究評估了76542名18歲以上成人(患或不患糖尿?。╆P節炎的患病率。此外,他們還根據糖尿病狀況報告了關節炎患者中關節炎引起的活動限制(arthritis-attributable activity limitation, AAAL)的患病率。
本研究中,糖尿病定義為接受調查者表示他們曾被(醫師)告知患有糖尿病。關節炎定義為接受調查者曾被(醫師)告知他們患有某種類型的關節炎、痛風、狼瘡或纖維肌瘤,AAAL定義為任何方面受關節炎或關節癥狀限制。該研究比較了7489例糖尿病患者和69073名無糖尿病者,并且包括按照年齡分組、性別、人種/民族、教育程度、體質指數(BMI)和體力活動水平進行的分析。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48%報告有關節炎,相比之下非糖尿病患者中20%報告有關節炎。在校正年齡、性別、人種/民族、教育程度、BMI和體力活動水平后,糖尿病成人患者患關節炎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44%。(研究來源:Diabetes Care,2012)
在這里我們重點談一下糖尿病直接導致的骨關節病。糖尿病患者因代謝紊亂及其血管、神經并發癥等導致的骨關節病變臨床上稱為糖尿病性骨關節病。
病因
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性骨關節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密切關系。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感覺減退或消失,關節運動控制障礙,對疼痛和本體感覺減弱。在關節負荷過度情況下易造成多種損傷,使韌帶、關節囊受損、關節面破壞,骨質破裂和骨折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骨質吸收及關節周圍韌帶損傷,造成足的嚴重畸形,被稱為夏科氏關節。
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極易發生動脈硬化和微血管病變。肢體動脈硬化以及微血管病變影響骨關節營養供給,造成骨關節營養障礙,易受理化損傷及感染,由此而造成關節面、關節囊破壞和骨質病變。
骨質疏松
(1)成骨細胞表面有胰島素受體,胰島素對成骨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調節作用。糖尿病時胰島素的絕對或相對缺乏使得成骨作用減弱。
(2)相當多的糖尿病人并發性腺功能減退,性激素的缺乏本身就會促進和加重骨質疏松。
(3)糖尿病合并骨組織的營養血管和分布神經病變時,將會加重骨的營養障礙。
表現
夏科氏關節表現
常有關節腫脹和畸形,有時伴有發紅和熱感,足弓下陷,以致行走困難。
其他表現
部分患者可有多發性、對稱性、易復發的關節滑膜炎,好發于肩部和髖關節。表現為關節部位疼痛、局部壓痛,出現關節局部包塊。脊椎骨質增生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甚高,男性比女性多見,常有腰背及下肢疼痛,并出現脊柱強直、活動受限等現象。
預防
要預防糖尿病性關節炎,就要從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做起。平時堅持鍛煉身體,適當節制飲食,多吃蔬菜,少吃動物脂肪,避免發胖,戒煙酒等。生活注意勞逸結合,不可過于緊張,40歲以上體型偏于肥胖者或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每年都應做體檢,以便發現隱匿的糖尿病。一旦發現得了糖尿病,要及早治療,根據醫生意見,控制飲食,選擇降糖藥物,必要時使用胰島素。總之,糖尿病引起的骨關節炎變化,只要及時控制糖尿病,破壞的骨與關節有可能逆轉或恢復。嚴重的骨關節病,則需由骨科醫生處理,切不可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