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朋友圈的“糖吃多了會得糖尿病?”請別再瞎轉了

在開心地吃著糖的時候,身邊總有人會開玩笑說:“吃這么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啊!”
但是,糖吃多了,真的會得糖尿病嗎?
實際上,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有很多,包括不良的生活習慣、精神方面、遺傳因素等。
而是否會患上糖尿病,決定的不是糖分攝入的多少,而是自身的身體是否健康。
當人體的胰腺功能正常時,所吃的糖在進入人體后,會被分解成葡萄糖,并進入血液,變成血糖。
一旦血糖升高,就會刺激到胰島β細胞進行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對血糖進行搬運,從而降低血糖的濃度,以保證血液中的葡萄糖維持在正常范圍。
但是,如果有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暴飲暴食、酗酒、肥胖、愛吃甜食等,就會加重身體調節血糖的負擔,甚至引起胰島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所以說,并不是糖吃多了就會得糖尿病,而是長期的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大量地進食糖分,才會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如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營養均衡,就能遠離糖尿病。
那么問題又來了,是不是不吃糖,就不會得糖尿病呢?
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不只是我們吃的糖果才含有糖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吃到的粥、粉、面、飯、饅頭、餅干、奶油等都含有糖分,包括單糖(葡萄糖、果糖)、雙糖(蔗糖)以及多糖(淀粉類)等。
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少吃糖”,是指除了粥、粉、面、飯等除外的,額外添加的精制糖的攝入,比如糖果,這些糖對人體來說,是沒有任何的營養價值的,在進入身體后,唯一的去處,就是為人體提供能量,當人體的能量滿了之后,這些糖會變成脂肪,堆積在人體體內,人也就變胖了。
一旦人體變得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高尿酸等就會找上這些肥胖的人,因此,為了身體健康,還是需要少吃點糖果、甜食等,如果發現食物的配料含有很多白砂糖、果糖、葡萄糖等,也是建議少吃的,從而控制體重,減少糖尿病的發生率。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吸煙、喝酒、長期精神高度緊張、運動量少、高血壓或曾經有過妊娠期糖尿病的人群,都會加大患有糖尿病的風險,因此,即使不吃糖,也是無法保證完全不會患有糖尿病的。
那么問題又來了,吃糖、不吃糖都可能會患有糖尿病,那應該怎樣正確的預防糖尿病呢?
1、控制體重
我國的體重以BMI在18.5-23.9kg/m2為標準體重,男性腰圍不超過90cm,女性腰圍不超過85cm;BMI=體重(kg)÷身高(m2),比如,身高165cm,體重110斤,則BMI=55÷(1.65×1.65)=20.2kg/m2,在標準體重范圍之內。
2、管住嘴
飲食方面按照膳食寶塔保證營養均衡,不要長期大量的吃含有糖分高的食物,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
3、邁開腿
運動好處多多,要養成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還可消耗體內過剩的能量,提高精神的愉悅性,因此,不要長期不運動。
4、定時體檢,監測血糖
每年最少體檢一次,檢查身體,并監測血糖,盡量在發病的早期去控制血糖。
吃多糖并不會導致糖尿病,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真正地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因此,在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按時就餐,多運動,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的范圍之內,定時監測血糖,才能更好地去預防糖尿病。
版權聲明|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以上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
部分數據來源于公開數據整理
若發現相關錯誤 請聯系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