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們越來越自由,累了躺床上玩手機、周末約幾個好友喝酒K歌,但這些只是受外部環境影響的自由。一個人,如果想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情趣,就應該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這樣才會擁有更高的幸福感。
下面我將從看待短處與長處、面對世界、自由戀愛三方面來講述精神上的自由。
看待短處與長處: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東漢著名書法家崔瑗在《座右銘》中寫到: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意思是說不要津津樂道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在短視頻看過一個片段很有意思,一位律師違章停車要被警察貼罰單,律師不服氣,心平氣和地質疑,既然大家都違章停車,為什么只給我貼罰單呢?旁邊車的司機剛聽到這句話就把車開走了,然后律師給警察講一堆法律條文,例如,如果你只給我貼罰單,就說明你執法有缺陷,因為你對于其他違章停車的行為存在包庇行為,我可以起訴你們。最終警察被說服了,最有意思的是律師最后還遞給警察一張名片,告訴警察如果有法律問題歡迎咨詢,為自己做一次廣告。
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類似情況,比如領導批評我們,我們可能會不服氣別人做得也不好,其實潛臺詞就是質疑領導憑什么只批評我們不批評其他人?這種情況可能就很難溝通下去了。
對于更理性的人來說,既然是犯錯誤,就應該以就事論事的態度去反省自己,別人犯錯誤是別人的事,現在要考慮的是自己如何改正錯誤,因為別人犯錯誤而為自己的錯誤辯解,純粹是一種逃避行為。就像違章停車,既然我們犯了交通法規,就得認罰,除非你真能像電視劇中的律師那樣能有理有據地為自己辯解,如果每次違章停車因為自己懂幾條法律條文為自己辯解,那就說明你是一個不遵守規章制度的人、做人有問題,不僅僅是交罰款那么簡單,而且法律的意義也失去了。對于被領導批評這件事,既然是犯了錯誤,被批評也是一種好事,別人做得好不好和自己無關,最重要的是能從這次教訓中成長多少。
我們看到太多35歲被辭退的現象,我們也要思考,比如用10年后的視角去看待現在的自己,如果我們每天渾渾噩噩,那我們35歲面臨的結果和他們也差不多了。
所以,善于反思的人明白:別人的短處可能也是我們的短處,如果別人犯了錯誤,我們也要從中吸取教訓。如果我們能通過別人的短處找到自己的短處,“取短補短”,同樣可以提升自己。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犯“因小惡而忘記大善”的錯誤,既因為一個人的缺點而全盤否認對方。不管是社交還是做事,一個有格局的人,一定能做到“勿因小惡而忘記大善”。
我在之前的公司和一位女同事關系不錯,她私下就和我抱怨她領導種種不是,甚至他們組的成員都討厭這位領導。我和她領導工作中經常對接,但是我們對接得很順暢,而且她領導也很認可我的工作成果、為人、未來規劃,聚餐的時候我倆聊的也很開心,所以我就認為她領導是一個非常好的人,至于她領導是否有這位女同事說的這些缺點,我不是她領導的下屬,我根本不了解、更無權評價,只要把工作上的事做好就行了。
網上也存在地域攻擊的現象,有的人聽說對方是哪里人就說,你那的人不怎么樣,其實哪里都有好人與壞人,而且絕大多數人是好人,不能一說河南人就想到騙子、天津人就想到刻薄、廣東人就想到算計、東北人就想到蠻橫不講理。
人都有缺點,但更多的是值得我們取長補短的優點,如果只是因為缺點而全盤否認一個人,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我們自己也沒好到哪里去。
工作不順心很正常,但經常有員工在工作中因為一點不順心就敷衍工作,甚至背后各種抱怨單位不好。我剛畢業公司的領導很實在地告訴我們,員工抱怨單位很正常,但就算是你換了一家公司,新公司可能還是會存在和舊公司一樣的問題。其實我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就干得不順心,但還是堅持下來了,如果沒有這一年多的歷練,我也不會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北京找工作、投資理財、旅游,而且在這家公司學到的技術對將來的工作也是有利的。
我現在公司的一位同事跳槽后說的一句話就很沒格局,這位同事跳槽后在微博上說之前公司的缺點,作為打工人,適當地批評前公司可以理解,但最后卻說,希望以后各個公司不要錄用以前公司跳槽的員工,這就是很沒格局的一句話,畢竟她的能力是前公司培養的,如果沒有在前公司工作的經歷,她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除非她說前公司待遇不好,那還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要學會全方位地去看待一個人和事,“短處”和“長處”都存在,但是和“長處”相比,“短處”只是很小的數量級,我們應該將目光聚焦到更多的“長處”,我們看到的“長處”越多,煩惱越少,自我提升的腳步也會越快。
如果因為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優勢,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甚至拿別人的短處和自己的長處相比,我們還應該做到《座右銘》中的“無說己之長”。
大學生經常在簡歷上吹噓自己,當過學生會主席、組建過社團,可能根本沒有這些經歷,所以HR開玩笑說,收到50份簡歷,30個當過學生會主席、20個組建過社團。如果大學中的活動經歷所培養的能力,是對將來的工作有利的,適當包裝自己還是可以的。如果活動經歷培養的能力和工作無關,為了體現自己綜合能力強,這種吹噓自己的簡歷HR一眼就能看出來,可就直接就扔垃圾桶了。大學生為了快速獲得工作機會而在簡歷上包裝自己,這點可以理解,可是在工作中,如果能做到50,硬要說自己能做到100,這種嘩眾取寵的行為會引起大家的反感,不如實實在在地表現自己真實的實力。只要態度端正、認真工作,公司還是會培養員工的。
我們可能會發現某個人在某方面很有才,比如某個程序員攝影很厲害,開玩笑說:這就是一個被代碼耽誤的攝影師。不過玩笑歸玩笑,畢竟程序員的主要工作是敲代碼,攝影技能可能不會為自己的工作帶來任何提升,除非是讓程序員去做和攝影相關的網站、或者開發類似PS的圖形處理軟件。或者有的程序員說自己是最懂產品的程序員,既然是程序員,首先要在技術上提升,只有技術達到一流程序員的能力,產品意識才能為工作帶來更大的提升,否則產品意識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哪怕有再好的產品意識,項目經理也不會聘用一個“半瓶不滿”的程序員。
雖然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全才比專才具有更多優勢,但想成為全才,必須先讓自己在某一方面成為專才,如果沒有某一方面的優勢,別說是成為全才,就連精進自己、和別人進行等價的價值交換都做不到。
三人行必有我師,就算一件事我們做得比別人好、能當別人的老師,但也有更多的人做得比我們好,我們應該向更高層次的人去學習,而不是和不如我們的人做比較安慰自己。《禮記大學》講到: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意思是說,如果喜歡一個人,還能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還能知道他的優點,這種人天下鮮有了。再結合“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我們就能明白,如果我們只聚焦別人的短處或自己的長處,這種思想上的“垃圾”需要及時清理,而精神上的自由人,會將目光聚焦于與自己的短處,努力改正,聚焦自己的長處,發揮出更大的優勢,這樣才能做到持續成長。
面對世界:世界再復雜,用簡單的標準應對即可
科技新聞經常報道,谷歌研發無人車、微軟研發DNA計算機攻克癌癥、某個科技公司研究用水和空氣制造汽油,我們可能會感嘆,時代發展太快,無法適應。其實我們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世界雖然變化很快,但是時代變化得并不快,一個時代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我們只需要適應當前的時代即可。無人車未普及,就開“有人車”,DNA計算機未研發成功,看病吃藥即可,水和空氣還不能制造汽油,去加油站即可。
東漢著名人物評論家許紹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明顯表現出“尊劉貶曹”的思想,但是現代的歷史學家認為真實的曹操是個了不起的英雄。無論人們討厭曹操的奸詐還是喜歡劉備的仁義,既然這兩位英雄人物能做到和孫權三分天下,就說明曹操和劉備奪取天下的手段從當時的時代來講是十分正確的,或者說曹操和劉備很好地適應了當時的時代。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學》中將曹操奉為“黑”的典范、將劉備奉為“厚”的典范,如果我們能做到李宗吾先生講到的“喜怒哀樂皆不發,謂之厚”,或者是“發而無顧忌者,謂之黑”,做到這兩點之一回到三國時代,或許就能做到“四分天下”,如果能做到李宗吾先生講的“致厚黑,天地畏焉,鬼神懼焉”,厚與黑都做到,或許還能一統天下。但在現代社會做到曹操的“黑”,大概率就是找死。
大學期間,我經常聽同學們說計算機行業發展太快,知識更新的也快,所以學不會計算機,打算畢業后轉行。計算機行業發展快是事實,但一名合格的程序員一定具有極客精神,也就是不斷學習的能力。只要具備這種能力,就算是老板直接給一本新書讓學習也不會感到焦慮。而且一門新技術也會較長時間內不被淘汰,將時間線拉長,學習成本并不高,而且新技術會使程序員用小的時間成本做出更好的產品,這才是新技術的優勢。
我們國家大多數孩子接受應試教育,但是,如果一個人只具備應付考試的能力,我很懷疑這樣的人是否會有精彩的人生。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除了讓孩子學好文化課外,還積極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越來越多的家長周末送孩子去學習樂器、舞蹈。但是好多家長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方式有些“變味兒”,比如學鋼琴,在考級上面花費太多精力,導致孩子對學習鋼琴厭惡,甚至孩子之間見面就吹噓自己會彈鋼琴、要么就比誰鋼琴級數高,就像我親戚的同事之間也拿學游泳做比較,你孩子學游泳,我孩子也得學,甚至還要考級,拿孩子較勁。
我們培養孩子無論采取什么方式,樂器、藝術、舞蹈都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名愉悅自己、適應社會的健全人,讓孩子養成看書的良好習慣也是培養方式之一。
既然是看書,我們也需要一套看書的標準。
和那些吹噓自己一年能讀好幾十本甚至上百本書的人相比,我更佩服一個月能看完一本書、深度思考并發生改變的人,改變就是看書的第一個標準。能提高我們的書很多,對于第二個標準,也就是從眾多書籍中選書,方式也很簡單。我個人選書的標準就是憑感覺,假如我想提升格局,就在書店的電腦搜索格局兩個字,如果搜索出一大堆書,就看作者簡介和目錄,作者厲害、履歷豐富、看目錄認為這本書適合自己,我就認為這是本好書。
看書的標準就是這么簡單,但最基本的標準還是在看書與不看書之間做選擇,宋真宗趙恒講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看書的人可能就認為,看書也不掙錢。現實情況可能就是這樣,我們也沒看到誰看書多了,家里就有“黃金屋”,或許家里的裝修并不華麗,要么就沒看到“顏如玉”,可能只是一個天天給自己做飯看孩子的家庭主婦。可是我剛畢業的時候來北京找工作看百度地圖,看到清華、北大這些最頂尖的大學都集中在一個區域,讓我感到很震撼,所以,當我們需要運用知識卻不了解知識的時候,瞬間就明白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
還記得小時候流行歌曲“神仙打架”的年代,但我經常一首歌聽幾天就夠了,雖然現在我也喜歡聽流行歌曲,但我還是更喜歡去音樂廳聽一場音樂會。流行歌曲再多也是快餐文化,而在劇院欣賞的藝術,才是幾百年甚至未來能繼續流傳的真正藝術。
精神上的自由人,面對不同的時代,照常適應即可。對于不斷涌現的新知識,具備底層學習能力即可。
自由戀愛:不僅僅是喜歡你
辛亥革命提倡的新思想之一就是自由戀愛,隨著人口素質的提升,人們的擇偶觀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挑選喜歡的人并不是自由戀愛唯一的標準,如果想在婚姻生活中有更多的情趣,除了經濟能力這類硬性條件外,我們可能還需要有更高的涵養,比如學識、見識、閱歷。
給大家講個我周圍人的例子,主人公分別是我三位關系好的同事:A哥,B弟,C妹
有天下班后我和A哥在地鐵站遇到了B弟和C妹,后來A哥說B弟和C妹剛才手牽手走路,我沒注意到,也很好奇他倆什么時候成一對兒了。我和B弟、C妹工作中經常對接,經常發現他們在談論流行歌曲,平時我也經常看到B弟的朋友圈發韓國流行歌曲,而且B弟的發型是流行的韓國發型,我在濟州島旅游就看到多數韓國男孩留的這種發型,我想,喜歡聽流行歌曲、帥氣的外表可能就是吸引C妹的兩個特質。所以對于愛情,與其說喜歡一個人,不如說是被某個人身上的特質所吸引。
培養我學鋼琴的親戚和我講過這么一件真實的案例,有個男孩只是用鋼琴彈了一首算不上曲子的練習曲就吸引了一位女孩,并發展成情侶。可能你不理解練習曲和正常曲子的區別,就像芭蕾舞演員,練習曲就相當于平時練習的踢腿那些基本功,正常的曲子就像是芭蕾舞演員在舞臺的表演。親戚就是在給我講,會彈鋼琴可能會吸引女孩。媽媽不知道我會彈《泰坦尼克號》鋼琴曲,聽我彈完后媽媽甚至說女孩聽了后可能會愛上我。
室友曾說過想學會彈《夢中的婚禮》這首曲子,認識新女生,就把她帶到琴房表演這首曲子。之前公司年會之前同事也和我開玩笑說,今晚你彈鋼琴,因為今晚是你脫單的好時機,我也和一位姐姐開玩笑說今晚你就能有弟妹了。不過話說回來,比晗韓鋼琴彈得好的人有的是,所以,玩笑歸玩笑,我并不指望彈一曲《泰坦尼克號》就能讓女生喜歡自己,會彈鋼琴只是涵養的一方面而已,提高自己的涵養,還需要學識、閱歷等多方面。
我曾說過:我不喜歡和女生說那些打情罵俏的屁話,全是假的。對方聽了后開玩笑說我有霸道總裁的氣場。我在短視頻經常刷到談戀愛的技巧的內容,例如讓女孩心動的幾個細節、讓女孩開心的幾句話,我經常直接劃走。一個男孩如果真的有修養,一言一行自然就會流露出來,讓女孩感到心動。至于特意學習讓女孩心動的行為、或者背幾句情話,我認為不免有些做作,不如說是把女孩騙到手。
我們總聽別人給女孩介紹對象說,他家條件好、事業有成、學歷高、長得帥,但我認為,有更高追求的女孩不僅僅是看男孩的學歷、經濟實力、外貌這些基本條件,可能更需要有情趣的生活,就免不了男孩多一些學識、見識、閱歷。所以,一個人的提升,不僅僅是對事業、社會甚至國家有利,更應該對身邊最親近的人有利。
那我們如何提高涵養?見識和閱歷需要時間幫助我們提高,而提高學識最快的方式就是多看書。雖然我們看再多的書也沒看到“顏如玉”,但是看書仍然是我們成本最低、提高最快的方式之一,無論是對事業,還是家庭。
所以,精神上的自由人找到合適的伴侶之前,一定會先提高自己的涵養,才能和更優秀的人相互吸引、有更多的生活情趣、更高的幸福感。
精神上的自由人
世界很復雜,而且會越來越復雜。世界變化很快,而且會變化得越來越快。只有具備底層的學習驅動力,才能讓我們更好地適應世界,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為人處事。所謂大道至簡,“簡”就是底層的學習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