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防治指南——糖尿病足感染發(fā)展及診斷
原標題:糖尿病足防治指南——糖尿病足感染發(fā)展及診斷
糖尿病患者全身及足部表現(xiàn),可出現(xiàn)發(fā)熱、寒戰(zhàn)等典型的全身炎癥表現(xiàn);足部皮膚紅、熱、腫脹、變硬、疼痛或觸痛、或創(chuàng)面出現(xiàn)膿性分泌物等感染的癥狀和體征,但約有50%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這些患者大多存在著嚴重的周圍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以及長期的高血糖,嚴重缺血和長病程的老年患者尤其不明顯。
對于面積大于2cm,深度大于3mm的創(chuàng)面,如果伴有非膿性分泌物、著色異常、臭味、肉芽組織易碎及或易出血、傷口邊緣變黑和/或壞死(壞死)、無明確誘因的傷口疼痛或觸痛加劇、盡管治療合理但未見明顯好轉,均有助于糖尿病足感染的診斷。
糖尿病足的演變:糖尿病足開始常為表淺的感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菌可蔓延至皮下組織,包括筋膜、肌肉、肌腱及關節(jié)和骨組織。足在解剖上存在多個縱行腔隙,有利于感染向近端蔓延。
診斷方法
(一)病史:
糖尿病史、糖尿病足潰瘍史、足潰瘍原因、部位、治療情況、治療過程病情的變化。
(二)體格檢查:
患者全身感染情況:如發(fā)熱、寒戰(zhàn)、惡心、嘔吐、疼痛,精神神志等;
營養(yǎng)情況:有無貧血、水腫等;
周圍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以及創(chuàng)面狀況、有無骨暴露或探及骨的狀況等;
(三)實驗室檢查
1、炎癥標志物的檢測:對于所有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均需行血清炎癥標志物的測定,但任一炎癥標志物均不能單獨用于糖尿病足感染的診斷。
目前常用的血清學炎癥標志物包括血白細胞計數(shù)(WBC)及分類、超敏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及降鈣素原(PCT)等。
在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白細胞計數(shù)的升高常不明顯。56%的患者入院當天白細胞計數(shù)處于正常水平,且84%的患者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也處于正常水平,所以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正常不能作為排除糖尿病足感染的依據,尤其在老年糖或嚴重缺血尿病足感染患者中,但顯著升高的白細胞水平常提示嚴重感染。
在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ESR均會不同程度的升高,敏感性好,但特異性略差。盡管如此,ESR還是對糖尿病足感染,特別是骨髓炎的診斷及預后判斷有一定的價值,國外研究報道ESR大于70mm/h多考慮骨髓炎,但該切點是否適合我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此外,監(jiān)測hsCRP可以作為感染的敏感指標和評價感染預后的指標,同樣適用于WBC計數(shù)不高,無發(fā)熱的患者。
CRP同ESR相似,在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特別是合并骨髓炎時,均會顯著升高,但是在一些慢性骨髓炎的患者中,往往CRP正常而ESR升高。
PCT較WBC、ESR及CRP對于糖尿病足感染的診斷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及特異度(當臨界值為0.08ng/ml,PCT的靈敏度及特異度高達77%和100%),可以幫助臨床醫(yī)生區(qū)分感染和非感染糖尿病足潰瘍以及區(qū)分系軟組織感染和骨受累。
研究顯示,潰瘍深度聯(lián)合應用炎癥標志物并動態(tài)觀察炎癥標志物變化不僅對感染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好,也有助于感染嚴重程度的評估,當潰瘍深度超過3毫米聯(lián)合c反應蛋白大于3.2 mg/dL或者潰瘍深度超過3毫米聯(lián)合紅細胞沉降率大于60毫米/小時,對于臨床診斷糖尿病足感染伴骨髓炎的敏感性高達100%,可以對于早期的糖尿病足合并骨髓炎做出預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