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患者四成有精神疾病“移動門診”送醫上門
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醫護人員朗誦詩歌《相信未來》。 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60周年院慶,精神疾病康復期患者

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醫護人員朗誦詩歌《相信未來》。
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60周年院慶,精神疾病康復期患者手工作品義賣。
“內科患者四成伴有精神問題,由于綜合醫院臨床大多不具備識別能力,僅僅對癥治療,患者無法得到最佳治療。”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在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開展的“心理健康社會和諧,我行動”的主題宣傳活動上,相關負責人透露,該中心正計劃探索“移動門診”診療模式,讓精神專科醫生走出去,進駐綜合醫院坐診,近距離為心身疾病患者提供專科診療服務。
市婦幼、中醫院有望率先設“心理移動門診”
“胃痛難受,功能檢查沒問題,但又久治不愈,這很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導致的,其實這是一種心身疾病。”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黎柱培表示,很多臨床癥狀只是抑郁障礙的軀體表現,比如有的人家庭突遭變故,他可能表現出來的并非是唉聲嘆氣,而是軀體上的問題,諸如胃痛、失眠等等。
這種心身疾病在綜合醫院患者中普遍比例很高,“特別是內科,比如心血管、消化、呼吸等專科,有四成患者都存在精神疾病。”黎柱培坦言,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綜合醫院普通專科醫生大多不具備精神專科知識,往往無法識別心身疾病,把關注點集中在了軀體疾病上,這最終可能導致患者輾轉多個科室而難以得到最佳治療。
黎柱培表示,最關鍵的是,就算綜合醫院醫生能夠識別出來心身疾病,很多患者可能出于各種顧慮,不愿意前往精神專科醫院治療。
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承擔著全市的精神疾病預防、治療與康復重任,如何讓更多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干預?黎柱培表示,目前該院正在探索“移動門診”這種診療模式,“也就是讓我們的精神專科醫生走出去,進駐到各大綜合醫院坐診,讓心身疾病患者能夠就近就醫。”
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東莞綜合醫院中僅有少數幾家大型三甲醫院設立了心理科,專科醫療資源的不足也成為了抑郁障礙等精神疾病患者難以得到有效治療的關鍵。黎柱培表示,目前,已經和市婦幼、中醫院等醫院達成了一定共識,希望通過聯合設立這種“心理移動門診”的形式,建立緊密型醫聯體,“一方面可以讓綜合醫院和精神專科醫生在專業上互通互補;另一方面,臨床一旦識別相關心身疾病患者,就能轉介到隔壁診室就醫,那患者自然也能得到更好的干預治療。”
200名社區醫生轉崗培訓補充人力
讓精神專科醫生走出去,意味著原本就捉襟見肘的專科資源緊缺問題將更加突出。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精神疾病的總發病率達到了17%。而與龐大患者群體相對應的是,精神專科醫生資源明顯不足。根據《東莞市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7-2020年)》透露,2020年底前,全市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要不低于3.8名。黎柱培表示,按照這個目標,東莞目前還缺200多名醫生。
“精神科的醫學院畢業生偏少,而且精神科因醫療風險大、工作壓力大等原因,醫生短缺情況尤為突出。”黎柱培表示,自從2017年該院實行薪酬績效制度改革后,醫生待遇明顯提升,加上醫院軟硬件實力提升,“近兩年醫生流失情況大大好轉,都是凈流入”。
近年,東莞還在大力推行精神科醫生轉崗培訓,“目前已經有200名社區醫生正在通過專科培訓轉為精神科醫生。”黎柱培表示,明年6月,東莞精神專科醫生將能夠達標。“而這批轉崗的專科醫生將會分布在東莞各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基層擔當起精神疾病患者的識別、排查、預防等工作。”
此外,目前,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還在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通過優化就診流程,提高診療效率,減少人力環節,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黎柱培舉例稱,以后病人來就診之前,可以先通過APP填寫相關量表,進行初步評估,然后指引患者就診,與此同時,患者的信息也能實時連接到醫院,減少前期對接的環節。
構建“三位一體”康復模式
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東莞市已構建了以醫院為重點、社區為依托、家庭為基礎的“三位一體”康復模式。東莞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藥率、規律服藥率、面訪率等關鍵指標均排在全省前列。“經過多年的發展,市精神衛生中心為全市推動建立了多部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機制,改變了以往精神衛生工作由衛生健康部門‘單打獨斗’‘唱獨角戲’的局面。”昨日,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局長葉向陽也表示,希望市精神衛生中心不斷提升精神衛生服務能力,推動建成三級精神專科醫院。
根據東莞市精神衛生工作規劃,力爭到2020年,建立健全與東莞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精神衛生預防、治療、救助、康復服務體系。
相關新聞
創新康復路徑, 讓患者回歸正常生活
今年正值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建院60周年,昨日,在該院舉行的院慶活動上,由精神疾病康復期患者創作的刺繡、書法、繪畫、手工,以及農療生產出來的無公害蔬菜進行了義賣。
而這些成果也正是精神疾病創新康復手段的體現。南都記者了解到,針對精神疾病治療和康復,近年來,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探索了開心農場、開設小賣部、文體訓練、工娛療法、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創新路徑,很多患者社會功能得到明顯提升,能夠生活自理,主動與人交談,分享其勞動成果,從中獲得自信。
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袁丁曾表示,這些康復療法是治療理念轉變的一大步,今后將讓更多的病人走出病房,逐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昨日上午,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為李先生等七位患者舉行了出院儀式。“精神疾病患者在經過專業的治療和康復后,是可以很好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黎柱培介紹,醫院之所以舉行這樣的儀式也是希望引起社會重視,目前針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康復手段非常多,而且治療效果很好。為了消除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和歧視,昨日,東莞市精神衛生中心還特別邀請東莞資深媒體人譚軍波、東莞游泳名將陳蘇偉、東莞市愛心志愿者協會副會長王慶余、第六屆東莞市“誠實守信”道德模范鐘松煥等四位在社會不同領域有著杰出貢獻的人士來到活動現場,聘任其為“東莞市精神衛生宣傳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