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回顧人與疾病的抗爭史,沙海林、汪涌豪薦書


疫情之下,出行按下“暫停鍵”,但居家閱讀、靜心思考不會停頓。
在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上海市社聯、世紀出版集團、文匯報社特別策劃“閱讀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題活動,已于4月1日啟動,邀請滬上學者、作家為讀者做“1+N”推薦——可以推薦一本優秀圖書,也可組合推薦一首樂曲、一部電影,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閱讀觀賞經驗,彰顯讀書有力量、同心向春行的信心與希望。活動將持續至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今天,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公共關系協會會長沙海林推薦著作《美國真相》,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市文聯副主席汪涌豪推薦圖書《病玫瑰:疾病與醫學插畫的藝術》以及畫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沙海林推薦語:
2020年6月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原世界銀行副行長約瑟夫·斯蒂格列茨《美國真相》,是本值得中國讀者一閱的書。
該書指出,當今美國在“資本的利益高于一切”“一美元一票”價值觀主導下,社會不平等加劇,基礎設施投入被大幅削減,國家動員能力被大幅削弱,一場大規模災難就會使一切浮出水面;美國夢正在破碎,美國人正在失去自己的儲蓄和住房,中產階級正在走向消亡,階級固化將成為美國的新常態;貿易保護主義將給美國人民帶來更大的災難;美國的“民主自由”“三權分立”已經演變成為少數人的紙牌游戲;“言論自由”被資本裹挾,成為割裂社會的工具,使民粹化、反智化言論更加充斥于市。
作者是一位比較客觀嚴肅、治學嚴謹、具有全球視野的經濟學家。當下,“攻擊中國”成為了美國政治正確,他卻高度贊揚中國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發展成就。他所著《不平等的代價》一書也讓人印象深刻。今天閱讀他的新作《美國真相》,有利于我們多維度認識美國社會矛盾和深刻危機的客觀現實,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中美關系的深層次原因,有利于我們增強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汪涌豪推薦語:疾病是人走向更高級的精神健康的起始
眼下疫情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值此艱危時刻,人的智慧備受考驗,人的耐心和韌勁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疾病固然會帶來不幸,帶來死亡,但正像托馬斯·曼所說,作為人走向更高級精神健康的起始,它也能從另一個方面助人成長。這里向大家介紹英國作家理查德·巴奈特寫的《病玫瑰:疾病與醫學插畫的藝術》。作者長期專注于科學與醫學文化史的研究,寫過好幾部疾病與藝術方面的著作,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書名用的是布萊克同名詩作。書中圍繞天花、結核、霍亂、癌癥等10種全球性流行病,收錄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300多幅相關的醫學繪畫,成為“前彩色攝影時代”醫學圖像難得而忠實的記錄。
當然,它的價值不僅在幫助人了解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巨大的生命災難,甚或讓人有可能重新理解上世紀逐漸建立起來的人類的醫學倫理,還在于向人展示了人與疾病的抗爭歷史,人面對痛苦與死亡所表現出的勇敢和高貴。用作者的表述是,“沒有永恒的奧秘,只有暫時的無知”,他贊美“在這個耽溺于進步可能性的世紀,信奉科學的行醫者挺身而出,當起向完美未來挺進的先鋒部隊”。通過它,我們可以建立起個體生命與人類全體的生命自覺的有效連結,實在很值得一讀。
《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是荷蘭畫家倫勃朗26歲時創作的作品,現存于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17世紀,解剖在荷蘭是一項演出活動,每年由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向公眾開放,每隔5到10年委托一位畫家予以記錄。1632年,倫勃朗接到這個任務,在一棟中世紀建筑里創作了這幅作品。他一改“平鋪直敘”式的傳統畫法,于人物體位、表情的變化中,創造出了一個充滿戲劇性張力的敘事場景,從而贏得巨大成功。
其實,疾病與藝術從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許多藝術家一生致力于這方面的創作,更有不少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因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而英年夭亡。他們的藝術固然滲透著某種低沉的氣息,但有時對生的執著也使他們短暫的生命,反而綻放出異常鮮烈的花朵。這樣的藝術最讓人感動。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喬爾喬內、提香,或者埃貢·席勒和克里姆特。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許旸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