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一般治療措施
由于兒童處于不斷生長發育過程、語言表達能力差、病情變化快和疾病譜的不同,兒科治療原則與成人有諸多不同之處,既要適時、全面,又要仔細、突出重點;在其治療過程中更需要愛心和耐心,以及觀察和判斷能力。
一、兒科護理特點
護理在兒科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許多治療均通過護理工作來實施,良好的護理在促進患兒康復中具有重要作用。兒料醫生應關心和熟悉護理工作,醫護密切協作以提高治療效果。
(一)細致的病情觀察
由于嬰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常以哭鬧來表達身體的不適。觀察到患兒的姿態,面部表情、動作等方面的異樣,可能成為診斷的線索。脾氣和性格的改變可能是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表現。
(二)合理的病室安排
病室必須保持整齊、清潔、安靜、舒適,空氣新鮮,室溫維持在18~22℃。為提高治療和護理的質量,根據病室條件,可按年齡、病種、病情輕重和護理要求合理安排病房及病區。
(三)規律的病房生活
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定時進餐保證營養,合理安排治療和診斷操作時間,以免經常打擾患兒的休息。
(四)預防院內感染
對不同病種患兒應盡量分室住,同一病種患兒的急性期與恢復期也應盡量分開,患兒用過的物品需經病室定時消毒,醫護人員注意洗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以防止交叉感染和醫源性感染。
(五)預防意外傷害
病房內的一切設施均應考慮到患兒的安全。陽臺和窗戶應安裝護欄,藥品要放在患兒拿不到的地方,管理好熱水瓶以免燙傷,病床要有護欄,醫護人員檢查處理完畢要及時拉好床欄,拿走體溫表、藥杯等物品,防止意外傷害。
二、飲食療法
根據不同病情和年齡選擇適當的飲食將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不當的飲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一)基本膳食
包括普通飲食、軟食、半流質飲食和流質飲食。
(二)特殊飲食
1.無鹽或少鹽飲食每天食物中食鹽含量<0.5g時為無鹽,<1.5g時為低鹽。適用于心、腎功能不全有水腫的患兒。
2.低蛋白飲食每天蛋白供給量低于一般標準,適用于尿毒癥、肝性腦病和急性腎炎少尿期的患兒。
3.高蛋白飲食每天蛋白供給量高于一般標準,適用于營養不良、消耗性疾病患兒。
4.低熱能飲食熱能供給低于一般標準,適用于單純性肥胖癥的兒童。
5.低脂肪飲食適用于腹瀉,肝、膽、胰疾病和高脂血癥患兒。
6.要素飲食含各種營養素、易消化吸收的無渣飲食,用于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或慢性腹瀉病兒。
7.特殊配方高熱卡、高蛋白、富含中鏈甘油酸酯的配方可用于患病早產兒和營養不良嬰兒。無乳糖配方奶適用于乳糖不耐受者,如腹瀉病,Citrin缺乏新生兒膽汁淤積癥。游離氨基酸或水解蛋白配方奶可用于食物蛋白過敏的嬰兒。無苯丙氨酸奶粉適用于苯丙酮尿癥嬰兒等。
8.檢查前飲食隱血檢查飲食,即不含肉類、動物肝臟、血和綠葉蔬菜的飲食,用于等待消化道出血檢查的患兒。膽囊造影飲食(高脂)和腎功能檢查(不含氨基酸)飲食等。
9.禁食因消化道出血或術后等原因不能進食,應注意靜脈供給熱量,并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三、藥物治療
兒童用藥除了不同年齡用藥劑量不同以外,還因臟器功能發育未成熟等原因,其用法,藥物的副作用等也與成人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充分了解藥物的性能、作用機制、毒副作用、適應證和禁忌證,以及精確的劑量計算和適當的用藥方法。
(一)兒童藥物動力學的特點
兒童對藥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謝與成人不同,年齡越小,其差異也越大。①在組織內的分布不同:年齡越小體液占體重的比例越大,藥物分布在體液中的比例也就越高。②肝臟的肝酶系統發育不完善: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氧化/水解、N-去甲基和乙酰化作用低,有些藥物的半衰期延長,毒性作用增加。③腎臟排泄功能不足:新生兒特別是未成熟兒腎小球濾過與腎小球分泌功能均差,藥物及其分解產物在體內滯留的時間延長。因此新生兒和小嬰兒的藥物劑量宜小、次數宜少。
(二)藥物治療中的一些特殊問題
1.抗生素類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衡,對嬰幼兒更易發生腸道菌群失調而繼發真菌感染。氨基糖苷類藥對嬰幼兒腎和聽力損害的后果較成人嚴重,應慎用。氯霉素可抑制造血功能,對新生兒、早產兒還可導致“灰嬰綜合征”。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8歲以下兒童禁用。動物試驗顯示喹諾酮類藥可影響幼年動物軟骨發育,在人類雖未證實,但在嬰幼兒一般不作為第一線用藥。
2.激素類長期使用雄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影響兒童骨骼生長,影響水、電解質、蛋白質、脂肪代謝,也可以引起血壓增高和庫欣綜合征,并可以降低機體免疫力。
3.鎮咳藥嬰幼兒支氣管較窄,又不會咳痰,炎癥時易發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難。故嬰幼兒一般不用鎮咳藥,尤其作用強的可待因等更應慎用。
4.止瀉藥與瀉藥對腹瀉患兒不主張用止瀉藥,因止瀉藥減少腸蠕動,使腸道內毒素無法排出,反而加重病情。兒童便秘多采用飲食調節和通便法,很少應用瀉藥。
5.乳母應慎用藥物因部分藥物可經母乳作用于嬰兒,如阿托品、嗎啡、水楊酸鹽、苯巴比妥等。
(三)給藥方法
口服為首選方法,片劑可研碎加小量水,將嬰兒抱起用小匙沿口角慢慢灌入口中,神志不清、昏迷者采用鼻飼法給藥。病情危重、化膿性腦膜炎等情況下抗生素宜靜脈滴注給藥。嬰幼兒因臀部肌肉較少,故肌注少用。新生兒鼻部和支氣管黏膜嫩薄、血管豐富,安乃近和腎上腺素稀釋后可分別作滴鼻和氣管內給藥。兒童皮膚薄、面積相對大,外用藥容易被吸收,不能涂得太多。要注意不讓兒童用手抓摸藥物,以免誤入眼、口引起意外。其他方法還包括霧化吸入、泵吸、灌腸法、緩釋栓劑等給藥途徑。
(四)藥物劑量計算
兒童用藥劑量較成人更需精確,可按以下方法計算,但無論何種方法計算出的劑量還必須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1.按體重計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計算方法,可算出每日或每次需要量:每日劑量=患兒體重(kg)×每日每公斤體重所需藥量,再分2~3次使用。臨時對癥治療用藥如退熱、催眠藥等,常按每次劑量計算。年長兒按體重計算如已超過成人量時則以成人量為上限。
2.按體表面積計算按體表面積比按年齡、體重計算更為準確,因其與基礎代謝、腎小球濾過率等生理功能關系更為密切。兒童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如下:體重≤30kg的兒童,體表面積(m2)=體重(kg)×0.035+0.1;體重>30kg的兒童,體表面積(m2)=(體重kg-30)×0.02+1.05;兒童藥物劑量=兒童體表面積(m2)×劑量/(m2)。
3.按年齡計算劑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確的藥物,如營養類藥等可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易行。
4.從成人劑量折算兒童劑量=成人劑量×兒童體重(kg)/50,或兒童劑量=兒童體表面積(m2)×1.73×成人劑量。此法僅用于未提供兒童劑量的藥物,所得劑量一般都偏小,故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