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膏方發展簡史
原標題:兒科膏方發展簡史
膏方,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辨證處方的中藥材經濃煎后摻入某些輔料而制成的半流質稠厚膏狀劑,具有滋補強壯和治療疾病雙重作用。相對于湯、丸、散等劑型,因其可以將藥物加工濃縮,并使用糖類進行矯味,更易被兒童接受。
生活中常見的川貝枇杷膏、楂梨膏、以及冬令膏方等,都是膏方。 當代膏方儼然已成為中醫界的“新寵”,其獨特的補益、治療雙重功效,從內科至兒科,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兒科膏方的起源】
兒科膏方有一個漫長的發展史……
它的出現晚于成人膏方,
唐宋時期開始有文獻記載將膏方用于兒童疾病治療;
金元時期兒科膏方進一步發展,開始作為一個獨立劑型錄入各大方書之中;
明清時期,兒科膏方的應用進一步普及,呈現出許多新的特色。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兒科內服膏方發展的萌芽階段。
在此階段,尚未有膏方在小兒防病調治方面的具體記載,
但出現了用于成人疾病治療的內服膏類制劑,如大烏頭煎、豬膏發煎等,
且有早期膏方制備的基本思路,如“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煮膏,當三上三下,以泄其焦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下之取沸靜乃上……”
這些均為膏方在兒科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唐宋金元時期】
唐代開始出現兒科疾病治療的內服膏類方。在此時期,某些“煎”類制劑,如療子母五癇煎方、八味生姜煎,即是兒科膏方的早期形式。早期膏方并未有滋補強壯的特點,僅僅作為中醫八大劑型之一用于臨床疾病治療。
制備方法各異,但加工強調應煎如餳或飴,賦形劑以蜜、酥為主,與現代膏方大體一致。
宋代秉承唐代膏劑的制備方法,在膏方的制流程方面有了進一步發展,包括取汁、濃縮、成膏等程序;賦形劑更加豐富,有蜜、酥、鹿角膠等。
膏方的病證適用范圍逐漸擴大,治療涉及小兒發熱、咳嗽、驚癇、疳積、麻疹、鼻衄等疾病,也有少數膏方用于小兒慢病、虛證調補,如專治小兒慢驚的辰砂膏、用于小兒脾胃虛弱的掌胃膏等。
在命名上,“膏”逐漸取代“煎”。
金元時期的兒科膏方基本沿襲唐宋風格,在命名上“膏”完全取代“煎”字。
膏方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劑型被錄入各大方書之中,如《活幼心書》中單列“丸膏門”對兒科膏方進行記載。
為方便貯存,常有醫家將煎膏制成丸藥劑型使用,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這是古代兒科膏方在加工處理方面的一大特色。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兒科膏方的記載明顯增多,百家爭鳴,各有特色,呈現出七大特點:
1、相關論述增多
不少醫書中有關于膏方在概念、制作方法、功效主治等方面的專門論述,比較有名的當屬明代龔延賢所著《壽世保元》,膏方在體虛與病后調補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認可。
2、名稱相對統一
兒科膏方的命名更加明確,均以“膏”命名,如二黃膏、集雪膏等。
3、工藝日臻成熟
膏方制備方法進一步完善,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工藝流程,包括浸泡、煎煮、濃縮、收膏、貯存等程序。
4、經典名方迭出
善用經方,多方相融,在臨床應用中更加重視辨證用藥及顧護脾胃,且不拘泥于補益之效,廣泛用于兒科各種虛實類疾病的預防及治療。
許多經典名方,如參砂膏、助胃膏、保嬰五疳膏等,其組方特點及配伍思路對現代兒科膏方的應用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5、膏方丸藥并用
在此時期,以膏方制成的丸藥不單純為方便存儲,更是考慮了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及丸藥“緩也”的特點,多用于體質虛弱患兒的病后調理以及毒副作用較強的中藥膏方的加工處理。
6、發揚藥食同源
兒科不少膏方中藥食同源之品或單獨使用、或與藥物合理搭配,用于臨床疾病治療和體質調理,如《童嬰類萃》中的二仙膏,用陳川米和山藥制成。
7、 “開路方”萌芽初起
部分醫者在治療兒科疾病時,尤其是面對虛實夾雜類疾病時,常先使用湯劑祛除實邪,再辨證使用膏方進行緩慢滋養。
至此,膏方成為繼湯、丸、散等劑型之后兒科疾病治療的臨床常用劑型之一。
(單選題)延安整風運動的方針是___。
A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B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
C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