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知識要點
1.小兒生長發育規律:
一聽二看三抬頭;四撐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立;十二個月左右能獨走.
2.小兒生長發育規律:
一哭二笑三認母;四月大笑五認生;七月無意說爸媽;八月有意仿大人;十月招手會再見;一歲以后能說話.
3.小兒動作發育規律:
二抬四翻六回坐,七滾八爬周會走。
4.小兒神經發育規律:
一哭三笑四認母,七抓八語周逗人。
5.小兒生長發育規律:
一哭二笑三發聲;四咿五呀六爸媽;七八模仿九會意;一歲娃娃會說話.
6.小兒動作發育規律:
一看二聽三抬頭;四撐五抓六翻身;七爬八作九扶站;一歲娃娃會說話
7.小兒生長發育規律:
2、3抬頭笑認媽,4、5翻身辨聲佳,6、7會坐學咿呀,8、9爬行10叫爸,12開步15走,看圖說話在18,3歲學穿鞋和襪。
兒科生理病理總結
一,緒論:
1、圍生期:
指胎齡28周至出生后不滿一周的小兒。
2、小兒四病指肺炎、腸炎、貧血、佝僂病。
二,生長發育:
人的生長發育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
生長是指身體各組織、器官的長大;發育指細胞、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
1、生長發育的規律:
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有簡單到復雜。
2、體重:
生后3-12月(Kg)=(月齡+10)/2;生后1-12歲體重(Kg)=年齡*2+8.
正常嬰兒生后第一個月增加1-1.7Kg,生后3-4個月體重約為出生時的兩倍。
12月時為出生時3倍
3、身高(長):
1歲時1875px。
二歲2175px,,以后每年增加6-7,2歲以后若每年身高增長低于125px,為生長速度下降。
3頭圍:
出生:
33;三個月:
40;12個月:
46;2歲:
48;5歲:
50;15歲:
53-54 4、骨骼:
①頭顱骨:
出生時后卥已閉合,最遲6-8周;前卥出生時1-50px,以后隨顱骨生長而增大,6月齡開始減小,最遲1.5歲閉合。
(腦發育不良時頭圍減小、前卥小或關閉早;甲狀腺功能低下時前卥閉合延遲;顱內壓增高時前卥飽滿;脫水時前卥凹陷②脊柱:
3個月出現抬頭動作使頸椎前凸;6個月能坐出現胸椎后凸;1歲時會走出現腰椎前凸。
③長骨:
腕部出生時無骨化中心,出現順序:
頭狀骨、鉤骨、下橈骨骺、三角骨、月骨、大小多角骨、舟骨、下尺骨骺、豆狀骨,10歲時長全,共10個,故1-9歲腕部骨化中心數目大于為其歲數加1。
骨齡延遲:
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生長激素缺乏癥、腎小管酸中毒;骨齡超前:
真性性早熟。
④乳牙約2.5歲長齊。
5新生兒在腰椎穿刺時在4-5椎間隙。
6,大運動:
二抬,四翻,六坐,八爬,十站,周歲走,二歲跑,三歲獨足跳。
大運動發育遲緩:
4月不能抬頭,8月不能翻身和獨坐;13月不能獨爬;15月不能獨走。
7,夜間遺尿癥:
在5歲后仍發生不隨意排尿即為遺尿癥,多數在夜間熟睡時發生。
三:
兒童保健原則:
1,生后1周內是新生兒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
2,計劃免疫:
乙肝疫苗:
0、1、6;卡介苗:
0;脊髓灰質炎:
2、3、4;百日破:
3、4、5;麻疹:
8。
3,兒童意外傷害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窒息和異物的吸入、中毒、外傷、溺水和交通事故。
四,兒科疾病的診治原則:
1,神經反射:
2歲以下Babiinski征可呈陽性,但一側陽性,一側陰性有臨床意義。
2,貧血飲食:
每日增加含鐵食物,如動物血、動物肝、各種肉類。
3,藥物選擇:
①水痘患兒禁用糖皮質激素;②鎮靜止驚藥:
新生兒首選苯巴比妥,年長首選安定;③每日(次)=病兒體重(Kg)*每日(次)每千克體重所需藥量。
4,液體療法:
五:
營養和營養障礙疾病:
1人乳的優點:
①營養豐富:
乙型乳糖及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粒顆粒易消化吸收,人乳鈣磷比例2:
1,含乳糖多,鈣易吸收。
②生物作用:
緩沖力小,含有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生長調節因子。
③經濟、方便。
缺點:
維生素含量較低,維生素k含量也較低。
2,初乳:
4-5日;過渡乳:
5-14日;成熟乳:
14日以后。
初乳量少,淡黃色,堿性。
隨哺乳時間的延長,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減少,各期乳糖含量恒定。
3,全牛乳的家庭改造:
加熱、加糖、加水。
8﹪糖牛乳100ml供能約100kcal。
全牛奶喂養時,因蛋白質與礦物質濃度較高,應兩次喂育z之間加水,使奶和水量達150ml/(kg.d)
4,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是由于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使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
典型表現是生長著的長骨干骺端和骨組織軟化不全。
①維生素D的生理功能和代謝:
②維生素D的來源:
母體-胎兒的轉運;食物中維生素D;皮膚光照合成(主要來源)。
③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生長最快的骨骼改變,重癥佝僂患兒還可有消化和心肺功能障礙。
分期A初期:
出現非佝僂病的特異癥狀,無骨骼改變,X線正常;B活動期(激期):
6月齡以內顱骨軟化,7-8月變成方頭:
方頭、串珠肋、手足鐲、雞胸、肋膈溝、膝內翻、膝外翻、K行下肢畸形、靴狀顱、佝僂。
X線顯示長骨鈣化帶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樣、杯口樣改變;骨骺軟骨盤增寬,骨質稀疏,骨皮質變薄;可有骨干彎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無臨床表現;C恢復期;后遺癥期。
④診斷:
血生化與骨骼X線查為診斷的金標準,血25-(OH)D3水平為最可靠的診斷標準。
5,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
多見于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
(1)臨床表現:
主要為驚厥、喉痙攣和手足抽搐。
①隱匿性:
面神經征,腓反射,陶瑟征;②典型發作:
血清鈣低于1.75mmol/l時可出現可出現驚厥、喉痙攣和手足抽搐。
(2)治療:
急救處理:
氧氣吸入、迅速控制驚厥或喉痙攣;鈣劑治療:
10%葡萄糖酸鈣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20毫升,緩慢靜脈注射或者滴注,不可皮下或肌內注射鈣劑,以免造成局部壞死。
6,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PEM):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質所致的一種營養缺乏癥,主要見于3歲以下嬰兒。
臨床分型:
能量供應不足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質供應不足的浮腫型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消瘦-浮腫型
輕度營養不良可從每日250-330kj/kg開始,中重度可參考原來的飲食情況,從每日165-230kj/kg開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較好可逐漸加到500-727kj/kg。
六、新生兒疾病總論:
1新生兒:
指從臍帶加扎到生后28天的嬰兒。
2新生兒分類:
①根據胎齡分:
胎齡(GA)指從最后一次月經第一天至分娩為止。
A,足月兒:
37周=GA 42周的新生兒;B,早產兒:
GA 37周的新生兒;C,過期兒:
GA=42周的新生兒。
②根據出生體重分:
出生體重(BW)指出生1小時內的體重。
A,低出生體重(LBW):
BW 2500g的新生兒,其中BW 1500g稱為極低體重;B正常出生體重BW≥2500g并且≤4000g C巨大兒BW 4000g③根據出生體重和胎齡的關系:
A小于胎齡嬰兒的BW在同胎齡兒平均出生體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B適于胎齡兒:
第10到第90百分位之間C大于胎齡兒第90百分位以上。
④根據出生后周齡分類:
早期新生兒出生一周以內;晚期新生兒,出生后第二周到第四周末。
⑤高危兒:
指已發生或可能發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監護的新生兒。
3正常足月兒:
指胎齡=37周并42周,出生體重=2500g并=4000g,無畸形或疾病的活產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