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9大癥狀判斷血糖是否異常,如何預防?了解糖尿病,請看此文
原標題:日常9大癥狀判斷血糖是否異常,如何預防?了解糖尿病,請看此文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身邊的人患糖尿病的越來越多了,已經快成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種常見慢性病了,因為現代人飲食越來越精致,平時久坐不動等等原因導致不少年輕人也開始患上糖尿病,而且發病率還在逐年升高。
根據數據統計,我國目前患糖尿病的人數超過了1億人,平均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患病,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高達20%以上,糖尿病的高血糖狀態會對人體的血管產生損傷,而且其引發的并發癥,更是人們不容小覷的健康威脅。既然糖尿病目前發病如此廣泛,那么提前對于糖尿病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夠起到提前預防的作用,對于自己和身邊的家人也是一份健康保障,因此今天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為什么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簡單地說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夠、或者胰島素的作用下降,以及兩者原因都存在的疾病。而胰島素是由人體胰腺的β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主要的功能是進行人體的糖代謝,幫助人體達到血糖水平平衡,所以如果分泌不足或者胰島素出現抵抗,那么人體的細胞對于糖分的利用就會下降,甚至可能根本無法利用,導致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留在血液中,血糖濃度不斷的升高,就形成了高血糖。
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吃多、喝多、尿多、身體消瘦,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很多人甚至沒有明顯的表現。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那么就可能提升糖尿病并發癥的風險,由于糖尿病初期不容易發覺,所有不少人發現患病,可能已經持續較長時間,所以可能已經出現并發癥,所以及時了解糖尿病,做好預防、保養非常重要。
糖尿病有哪些主要類型?
目前對于糖尿病一般分為四大類型:分別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類型的糖尿病。
1型糖尿病
這種糖尿病其特點是因為自體免疫的問題,胰腺分泌的胰島素的β細胞受損,導致身體中的胰島素絕對減少,這時候患者就需要通過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的穩定,因此這類糖尿病也被稱為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這類患者如果不通過胰島素治療的話,容易因為血糖過高出現酮癥酸中毒的情況。
一般來說1型糖尿病的患者年紀比較小,很多都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不過也有部分屬于漸進性,會在青年發病,這類糖尿病被俗稱為1.5型糖尿病,實際上叫法并不規范。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了,大約90%以上的糖尿病都屬于此類,2型糖尿病的發病相對于1型偏晚一些,大多數在40歲以后,所以40后的中年人盡量每年體檢都要進行血糖的檢測。不過,近幾年2型糖尿病開始趨于年輕化,這與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以及肥胖相關,甚至有不少肥胖兒童也出現了2型糖尿病的情況。
2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可能有遺傳、年齡、不良的飲食或生活習慣以及肥胖等,不過因為2型糖尿病初期癥狀并不明顯,所以容易被忽視,據統計有大約一半的患者在確診糖尿病之前就已經發病,所以有不少患者確診時可能已經出現了一些輕微的并發癥。
2型糖尿病一半開始于胰島素抵抗,尤其是肥胖人群會出現脖子上的黑紋,也被稱為黑棘皮癥,導致胰腺超負荷運轉,最終“罷工”,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不過由于其胰腺功能并不是立刻下降,所以一般不會出現酮癥酸中毒這類的急癥。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但懷孕后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大部分孕婦在生產結束后會恢復正常。但如果以前懷孕的時候有糖尿病,生產結束恢復正常,再次懷孕很可能還會出現糖尿病。
懷孕前、后期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糖尿病的癥狀。為了確認孕婦是否有妊娠型糖尿病,會在第24-28周產檢時,通過篩檢看看是否有血糖異常的孕婦。
一般來說,肥胖的孕婦,有1型、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婦,曾經有過妊娠糖尿病史孕婦都是高危人群,妊娠糖尿病不光是對于孕婦有害,對于將出生的寶寶來說也是一種威脅,甚至會增加寶寶未來患糖尿病的幾率。
其他糖尿病類型
其他類型的糖尿病是由其他因素造成,比如說染色體或基因的變異、內分泌系統疾病、胰腺疾病、藥物影響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去醫院求醫診斷了解,并且進行治療。
糖尿病常見9大癥狀
一般來說2型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的臨床表現,患者如果沒有進行體檢,不容易發現自己已經患病。不過并不是說糖尿病無法察覺,如果我們了解糖尿病的常見癥狀的話,還是可以從一些身體的小異常,發覺自己是否有高血糖的情形發生。因此,除了基因導致的1型糖尿病外,其他的糖尿病都可以通過以下九種癥狀來簡單判斷:
1、饑餓感增加,食欲大增,也就是三多中的多吃
2、排尿次數增加、量大,也就是三多中的多尿
3、經常口渴,飲水多,也就是三多中的多飲
4、沒有特別的原因,體重不正常減輕,也就是一少
5、視力模糊,往往預示出現視網膜病變
6、傷口難愈合,尤其是足部出現傷口容易潰爛
7、足部有針刺感,皮膚瘙癢,預示可能有神經病變
8、常出現體位性低血壓,身體容易感覺疲倦,虛弱
9、飯前容易出現低血糖的情況
以上九類癥狀,如果出現2個及2個以上,那么就高度懷疑跟高血糖有關,建議盡快去醫院進行檢查,以便排除糖尿病風險。
糖尿病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不是通過癥狀,也不是家用血糖儀檢測,而是去醫院進行抽血檢查血漿血糖,兩者有一定的差別,不過不少大廠的家用血糖儀經過調校,基本接近于血漿血糖的數值,但也只供參考,一旦家用血糖儀血糖屢次超標,同樣需要去醫院進行檢查。
糖尿病診斷標準一般采用三個標準,就是空腹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以及隨機血糖,不過有些醫療機構還采用糖化血紅蛋白指標,這是因為糖化血紅蛋白反應2-3個月的平均血糖,是血糖控制的金標準:
1、空腹血糖≧7mmol/L(空腹指的是8小時以上沒有進食)
2、飯后2小時血糖≧ 11.1mmol/L
3、糖化血紅蛋白(HbA1c) ≧ 6.5%
4、隨機血糖≧ 11.1mmol/L ,且有典型的糖尿病癥狀(三多一少)或者并發癥癥狀,
以上前3項需要符合條件達2次及以上(不能連續檢測,應該至少間隔一天),即可診斷為糖尿病;第4項只要符合一次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如果血糖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數據,但血糖比正常人也要高,那么雖然不能診斷為糖尿病,但也可以認為處于糖尿病前期狀態(糖化血紅蛋白在5.7-6.5%之間,空腹血糖在5.6-7mmol/L之間,以及餐后血糖在7.8-11mmol/L之間),處于這種狀態的患者,如果對血糖不加控制,往往一年里就有一半左右會進展為糖尿病。但如果在這個階段能采取健康的生活形態,例如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以及標準體重,還有機會將血糖恢復正常。
糖尿病的并發癥
糖尿病有“隱形殺手”之稱,主要是因為高血糖對人體血管的損傷是潛移默化的,逐漸發生的,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很有可能引發糖尿病并發癥,導致病人生活品質降低,嚴重時還會威脅到生命,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如急性的并發癥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以及血糖過高出現的酮癥酸中毒;慢性的并發癥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足部病變等,所以一旦確診糖尿病,維護血糖穩定,保持在較為正常的范圍內,才能預防或者延緩并發癥的發生。
糖尿病的預防保健與治療
預防糖尿病,就是要在糖尿病發生前將疾病扼殺在萌芽中,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要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可以通過以下5 個方法去落實:
1、均衡飲食,養成少鹽、少糖、高纖維食物,以及用好油的飲食習慣
2、規則運動,一周至少5次,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
3、維持標準體重,將BMI,也就是身體質量指數控制在18.5 - 24之間
4、定期健康檢查,如果是高危人群,推薦在家中配置血糖儀,可以打一段時間進行一下檢測。
5、保持好的作息習慣,緩解壓力,保持心情愉悅
人們對于藥物治療糖尿病的誤解
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能在初期可以通過飲食和運動控制好病情,但隨著時間,患者需要通過服用藥物或者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達到治療目標。但可以說,很多患者都對于藥物,尤其是胰島素的治療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誤解,認為吃藥多了,打胰島素多了會損傷肝腎,導致健康問題,甚至有可能出現尿毒癥等重病。
事實上,胰島素本身對于人體無害,包括有些患者確診初期使用胰島素治療是為了讓血糖快速降回正常值,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所以,在診斷有了糖尿病后,還是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來讓患者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的,還要配合飲食習慣調整,搭配運動等方式,依然可以享有正常的生活品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