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飯竟是“最差的主食”?它是否會導致糖尿病高發?一文科普!

在2013年,有一篇文章引起了醫療界、養生保健學的廣泛討論和關注,文章的標題就是《白米飯時垃圾食品之王》。
乍看這個標題,似乎是為了博眼球的噱頭,但是文章內容卻也存在著讓人思考的論點,比如米飯中的碳水含量的確是非常高。
而且,世衛組織也曾經發布過兩次人類限糖令,這并不是讓大家限制甜食的攝入,而是要控制糖分的攝入。
碳水化合物雖然是生命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它也是主要的功能物質,但是其存在的形式就是葡萄糖、糖原和含糖的復合物。所以,在許多人看來,米飯就是萬惡之源。
然而,這真的存在科學根據嗎,我們真的要從此告別米飯嗎?
首先,還是那句話,碳水并不是萬惡之源,碳水化合物是機體不能缺少的重要物質,它的生理功能與其攝入食物的碳水化合物種類和在機體內存在的形式有關。其實人類獲取能量的最經濟和最主要來源,能夠提供和儲存熱量。
而且,它也是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物質,維持大腦功能必須要的能源,且參與到了細胞組成和多種活動中。此外,它還有調節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約蛋白質消耗、解毒和增強腸道功能的作用。
其次,大米時垃圾食品的說法,其實完全站不穩腳跟。因為為了改變大米的口感、提高適口性,糙米的確是經過了非常精細的加工。
在加工的過程中,也的確是有部分營養物質流失,比如膳食纖維、維生素E等等。但是,大米可不單單只有碳水,它依舊保留了大量的營養物質,比如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族等等
而且,我國居民經過了五十年的時間,培育出了不同類型的白米,它們不僅口感比較好,還有許多的優點。在中醫養生學看來,白米飯有一定補中健脾、開胃、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的效果,它對人體就是存在益處的,所以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垃圾食品。
既然如此,白米飯作為高碳水類食物,到底會不會導致糖尿病出現呢?
其實,大家都對糖尿病有著錯誤的解讀,它指的是以血糖升高作為特征的代謝類疾病。其出現主要有兩個成因,第一就是患者體內胰島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第二就是細胞對胰島素不夠敏感。而造成這兩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則包括了遺傳基因和環境兩大部分。
無論是1型或2型糖尿病哪一類,其實都和遺傳基因的關系非常密切。只不過是,2型糖尿病雖然有遺傳基因作為基礎,但也更多的是受到了后天環境的影響,比如久坐不動和吃的多造成的肥胖,就是它出現的最主要環境因素。
這里所說吃的太多,可不單單是碳水,還有高脂肪食物、高糖分食物、高熱量食物等等,所以將糖尿病怪在米飯頭上,這顯然不科學。
總而言之一句話,米飯就是我國居民優質且健康的主食選擇之一。不能否認的是,米飯的確有較高的熱量,但它同時也為機體提供了充足的能量,這二者之間其實并不沖突。
所以,大家應當清楚認識到米飯的優缺點,合理搭配三餐才是你真正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