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神經源性膀胱太痛苦,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知道如何預防和治療

糖友老王近日很苦惱,半個月前開始,自己排尿總是不暢,每次量少并且還伴隨著尿痛。在馬桶邊費了好大力氣站半天才能尿出來,有尿而尿不出,真痛苦呀。
而另一位女性糖友最近1年多來“漏尿”癥狀越來越嚴重,平時咳嗽,大笑,甚至快步行走都會有小便溢出,自己都感覺身上有股尿騷味兒,不敢在人群中站,也是苦不堪言。
兩位糖友的尿潴留與尿失禁,這兩個“尿與不尿,都是問題”,其實很這可能就是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惹得禍。
什么是糖尿病神經性膀胱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DNB)也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一項調查顯示,40%~80%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現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即使是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友仍有25%的發病率。
糖尿病患者容易并發神經病變,而幾乎所有可能影響有關儲尿和/或排尿神經調節過程的神經病變(包括中樞性、外周性),都有可能影響膀胱和/或尿道功能。膀胱感覺減退和收縮力減弱是糖尿病膀胱病變最主要的表現。
糖尿病膀胱病變的表現
1.膀胱逼尿肌無力引起尿潴留,表現為下腹膨脹、有尿排不出,膀胱殘余尿量可達數百毫升,很像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難。
2.膀胱括約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現為尿急、尿頻、小便淋漓不盡,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癥狀或老年性尿失禁。
3.膀胱逼尿肌與括約肌不協調引起的排尿障礙,主要表現為排尿時間延長,排尿中斷等。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一般發生在糖尿病病程較長且血糖控制較差的患者,臨床上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尿道短,尿潴留、尿失禁容易導致嚴重的尿路感染,且遷延不愈,如后者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可導致嚴重的后果,10%~15%的患者可發生尿路結石,同時還可并發腎盂腎炎、腎衰竭、腎積水等,造成患者生活的不便。
另外長期尿潴留可因壓力上傳,輸尿管擴張造成腎盂積水、腎實質受壓和缺血,甚至壞死,導致梗阻性腎病和腎功能不全,引發或加重腎衰竭。所以這樣的難言之隱不但痛苦,而且危害極大,得防,得治!
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的治療
治療原則是保護上尿路,其次恢復下尿路。有效和長期控制血糖是基礎,積極防治泌尿系感染、保護和改善腎功能。基礎治療包括進行膀胱功能訓練(按時飲水及排尿,無論有無尿意,每隔3~4小時排尿一次),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藥物的應用。針對不同的膀胱功能異常,可考慮如下藥物及治療方法:
1.M受體阻斷劑是治療逼尿肌過度活動的一線藥物,如非選擇性 M 受體拮抗劑托特羅定、奧昔布寧,選擇性 M 受體拮抗劑索利那新。可用于無明顯的梗阻癥狀,以儲尿期癥狀如尿頻為主,殘余尿量無明顯增加的患者。
2.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該類藥物可通過促使神經元釋放乙酰膽堿,加快神經沖動在神經肌肉接頭傳遞,促進膀胱平滑肌收縮,改善膀胱癥狀。如可以應用莫沙比利可增強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強度。
3.解除膀胱出口梗阻可使用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如酚芐明或高選擇性α1 受體阻滯劑坦索羅辛,能有效松弛膀胱頸、前列腺及后尿道平滑肌而不影響逼尿肌功能,迅速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癥狀,提高膀胱順應性。前者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心悸等,應注意藥量及測血壓。
4.尿潴留者,輕癥患者可試用下腹熱敷及非重力按摩、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或維生素B1,重癥者可考慮間歇性導尿,合并尿路感染者,應行尿培養及藥敏試驗,積極抗感染。
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的預防
預防糖尿病神經性膀胱首要一點是控制好血糖,為了避免神經源性膀胱的出現,糖尿病患者要常進行神經系統檢查及泌尿及生殖系統檢查。
1.陰部檢查很重,要男性應常規進行肛門直腸指診,檢查肛門括約肌的張力和主動運動、會陰部感覺、球海綿體反射等;女性要注意是否合并盆腔器官脫垂等。
2.凱格爾運動(提肛運動)對預防糖尿病神經性膀胱有一定效果,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鍛煉,一般建議配合呼吸,收縮持續2-4秒,舒張放松2-4秒,每次做20組,每天做3次,堅持至少3個月以上。對于逼尿肌過度活動患者,推薦使用該類方法以增強盆底與括約肌力量,從而改善尿失禁、抑制逼尿肌過度活動。
3.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的排尿習慣(如憋尿等),對預防神經源性膀胱也是非常重要的。
4.規律飲水:推薦定時定量飲水排尿,每天1500~2000毫升以上,對鍛煉膀胱儲尿功能和排尿規律有益,對預防神經源性膀胱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