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婚姻數據 年輕人為什么晚結婚了?
就目前的二胎政策,還有結婚問題,都是社會的常見現象。1987年到2017年,31年的民政部數據顯示:“晚婚”現象明顯,近5年25—29歲結婚登記的公民占最多。自2003年起,中國的離婚率逐年上升。每年,有多少中國人登記結婚?年輕人為什么晚結婚了?
延伸閱讀
結婚率逐年走低離婚率卻在攀升社會包容度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選擇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一中國傳統理念正悄然發生變化。民政部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的結婚人數301.7萬對,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如果與5年前同期結婚人數的高位428.2萬對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經下降了29.54%。
專家分析認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城市化進程加快都是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原因。
結婚率逐年走低
結,還是不結?民政部的統計顯示,這一數據在不同地區有明顯的差異。
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其中結婚率最低的5個省市分別是上海、浙江、天津、江西和山東,其結婚率分別為:0.45%、0.61%、0.61%、0.62%、0.63%。相比之下,結婚率最高的5個省份分別為貴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結婚率均在0.91%以上,而這些地區人均GDP都相對較低。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相反的走向。
結婚率走低,年輕人怎么想?
在北京從事審計工作的于賢表示,大城市節奏快,競爭激烈,“審計行業加班出差是常態,沒有時間約會,也沒有時間相親”,戀愛都顧不上談,怎么可能結婚?這反映了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面臨的窘境。即使是有穩定戀情的年輕人,其中不少也表示不敢輕易“談婚論嫁”。上海白領徐珊直言,“生活成本不斷上升,結婚后又必然會考慮生子和育兒的支出”,從個人到家庭的轉變并非易事。
經濟發達地區房價相對高昂,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年輕人步入婚姻的步伐。于賢直言:“沒有房子,丈母娘肯定不愿意,住在合租房里也有諸多不便。但是像北京這樣的高房價,35歲前難以買得起。”
此外,很多都市適婚青年表示“寧缺毋濫”,不著急結婚。在南京工作的陸子夫,有房有車有時間,但他仍表示“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還是要找到三觀一致,能進行深層次溝通的人,年齡不是決定性因素”。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代際間的婚育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社會包容度也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有分析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受適婚年齡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的影響,結婚率仍可能持續走低。
城市化進程是推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表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看出生率——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75‰,之后出生率仍在持續走低。翟振武進一步說明:“自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數量不斷下降,是如今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這一變化既在意料之中,也與之前的預估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