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曝368起過勞死 引發日本社會對過勞死的深入討論
過勞死毫無疑問,是因為過度勞累的原因導致的。日本三菱電機近日被曝有5名男性員工曾因長時間勞動造成精神障礙或患腦部疾病,其中2人已因過勞死而自殺。事件再次引發日本社會對過勞死的深入討論。
據朝日新聞報道,這5名男性員工皆為負責開發系統的技術人員或研究人員,他們相繼被認定為工傷。“過勞死”問題在日本并不罕見,幾乎每年都有相關報道。日本政府長期犧牲員工福利,以企業和經濟利益為先的做法也長期遭到外界批評,但是過勞死的問題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始終難以解決。
日本過勞死頻發 5年驚現368件
近年來,日本過勞死事件頻發。日本放送協會(NHK)曾報道過一名在家身亡的31歲女記者。東京都澀谷勞動標準監督署調查認定其死因為過重勞動引發的充血性心衰。該女記者生前,自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一個月期間,共加班159小時37分鐘;同年自5月下旬起的一個月內,加班共146小時57分鐘。調查認定,在上述兩場連續工作中,她“工作到深夜,未能確保充分的假日”,“處于積壓了相當大的疲勞、經常性睡眠不足的狀態”。
2016年,日本富山縣礪波市松下工廠一名40多歲男性員工自殺身亡,后被認定為過勞死。調查發現松下這名員工在死前單月加班時數已經超過100小時,甚至還曝出了松下及其管理層強迫其他3名員工瘋狂加班的消息。
同年,日本最大廣告公司電通公司一名叫高橋茉莉的女員工從東京的員工宿舍跳樓身亡,結束了年僅24歲的生命。家屬稱,她因過度加班而患上抑郁癥,最終不堪重負而自殺。在抑郁癥發病前一個月,她曾加班長達100個小時。高橋茉莉的母親整理了女兒生前日記,內容控訴了工作如何辛苦,“要加班20小時了…害怕第二天來臨…凌晨4時都要工作…好想死…”
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直接導致過勞死。相關新聞近年來一次又一次地震動日本職場。幾十年前日本首次承認了“過勞死”一詞,過勞死引發的索賠案件在日本近年來呈逐年增加趨勢。
日本政府于2017年通過首部《預防過勞死等預防對策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5年,共368起(男性352人,女性16人)過勞死事件。其中40歲左右男性,29歲以下女性自殺比例最高。
2016年因過勞死(包括自殺未遂)人數為191人。其中因腦、心臟疾病死亡107人,因精神疾病自殺(包括自殺未遂)84人。
過勞自殺者多為男性。根據調查,“學術研究、專業技術服務業”死亡人數最多,“信息通信業”其次。
勞動力短缺+島國性格=過勞死?
不少日本職場人士談及加班,開玩笑稱“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感覺身體被掏空。”然而在日本,加班是家常便飯。一直以來,日本人秉承“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的價值觀,勞動時長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被人稱為“工蜂”、“社畜”。
他們對于工作的狂熱,給日本經濟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因為過高的身心壓力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過勞死”便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特有名詞。
據日本聯合廣報事務局統計,日本人加班理由第一位是“工作量大、人手不足”,其次是“預定工作外的突發情況”、“旺季淡季明顯”、“工作排期短”等。
日本新華僑報網撰文分析指出,日本的加班文化“符合國情需要”。二戰之后,日本滿目蒼夷、百廢待興,要想重回發達國家行列,日本人必須付出超常的努力。為此,勞動者一直通過超常長時間工作來支撐日本經濟的快速復興與發展。
另一個客觀原因是日本正面臨人口增長停滯甚至萎縮的窘境。由于低出生率和排斥移民的情緒,近年來日本人口數量下滑,勞動力短缺。有的企業由于缺乏勞動力,不得不讓員工超時工作。
此外,由于日本特有的“島國性格”,日本人危機意識強烈,對未來充滿悲觀和憂慮,加上經濟長期處于不景氣狀態,員工擔心保不住飯碗,不得不通過拼命加班來證明自己對公司的價值。加班在日本被看做“勤勉”,經常加班的人更容易得到提拔和表揚。日本網友在一些過勞死新聞下留言:“在日本,這是工作無法逃脫的悲劇。”
解決之路漫漫
日本政府也因“過勞”問題飽受詬病,據BBC日文版報道,一些批判之聲指出,日本政府依然在犧牲勞動者的福利,以企業和經濟利益為優先。對此,政府壓力頗大,并在重壓下進行了多種改革嘗試。然而,“比上司或同事先走,顏面上根本過不去”——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勞動文化談何容易。
2017年2月底,日本開始實行“超級星期五”計劃,即每個月底的星期五不但不加班,而且還要提早到下午三點鐘下班。但同年9月份的調查結果顯示:實施的企業只有2.8%,口頭提倡的有7.7%,其余的89.5%的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回事。至于真正在下午三點鐘就下班了的員工只有3.7%。
此外,政府也將帶薪休假提高到20天。然而據調查,整年根本連休假都沒有的員工高達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