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拼教授”感動網友 高齡仍然堅持泡圖書館
已經是老教授,仍然還是拼命看書,他曾在國家民族危亡之時,投身革命,領導學生運動;他曾長期潛伏,以書記官、審判官、司法官、首席檢察官的身份為掩護,開展地下民主活動;他是四川大學教授、全國杰出資深法學家、我國現代刑事偵查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周應德。
周應德,重慶南川人,1921年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教于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獲國務院對高等教育有突出貢獻政府津貼(終生)
1949年12月,四川永川縣(今重慶永川區)解放,一個眉眼清秀、戴著金屬框眼鏡的文弱書生,作為縣接管委員會成員,接管了永川縣司法系統。縣府之中一片驚訝:“這是把大印左手交右手嘛!”
這個年輕人年僅28歲,卻是老地下黨員,此前以國民政府永川縣法院的首席檢察官的身份作掩護,周旋于刀光劍影之中,策動永川縣長邱挺生投誠起義、穩定局勢,靜待和平……
70年后的一個冬日,四川大學“竹林村”的一棟老舊宿舍樓里,周應德回憶起狂飆時代,恍如昨日。進入生命的第98個年頭,他的思路仍然清晰,歷史掌故信手拈來。有時,嘴巴甚至跟不上腦子運轉的速度,對于人名、地名、時間,“分明已經想到了,到嘴邊總要打個結巴。”
他是現代刑事偵查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時至今日,全國各高等學校法學專業仍將他的著作奉為圭臬。如今,周應德的腿腳再難支撐他穿梭于刑事案件的發生現場,他轉而寄情于書法與詩賦,成都文化“地標”薛濤墓的“墓表”、“亭記”、“像贊”皆出自他手。
他曾寫詞回顧自己的一生。“拼十年地下,反饑餓、獨裁、戡亂,爭取民主和平。驚雷動。趁熏風時雨,樹桃李精英。春色滿園,半世刑偵。”“百年一夢,華發蕭蕭踱晚晴”傳遞著他從熱血沸騰到云淡風輕的人生體悟。這“輕淡”之中,鐫刻著一個世紀的痕跡,蘊藏著智慧和力量。
“慧劍操我手,斬絕家累時”
周應德祖籍江西吉安,明末清初,周氏祖先避亂徙居四川南川(今重慶南川),其后以耕讀為業。周應德的青少年時代大都在辛亥革命以后的狂飆中度過。讀初小時,正當第一次國共合作,每逢五四、五卅等時間節點,師生們走上街頭,揮舞小旗,高喊“打倒列強”!“四一二政變”以后,形勢急轉直下,給年幼的周應德帶來巨大感官沖擊。
溫馨的家庭,潛移默化地讓他從思想上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他的大哥周應培在“七七事變”前在川東師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活躍在重慶地下學聯,后奉命回南川建設黨組織,大哥直接向周應德傳播革命思想,引導他閱讀進步書刊,后來,他的三弟也在川東臨委書記肖澤寬的單線領導下從事掩護聯絡活動。
后來,周應德在時任中共綦南工委書記李治平的回憶錄中才知道,連農民出身的母親都支持共產黨多年:
“周老伯母(周應德的母親)多年以來接待同志、隱匿書籍文件。他是個家庭婦女,粗通文字,她相信她的兒子是為人民群眾辦好事的,也相信兒子的朋友們都是好人,所以待我們就像親生兒子一樣。平時,我們在她家開會,她給我們站崗放哨,掩護同志,有時她在外聽到敵人意欲加害的消息,便想方設法轉告我們,并巧妙進行掩護……”
1938年,周應德考入重慶聯中,那是一所有革命傳統的老牌名校,抗戰初期,一直是重慶抗敵后援會和學生抗日救亡聯合會的重要策源地??箲鸪跗诘闹貞c,各路人馬匯集,在聯中,周應德見到過郭沫若、李德全(馮玉祥夫人)等上層民主人士,還三見周恩來,“最末一次,周總理應聯中讀書會邀請作了‘目前抗戰形勢和戰時青年的任務’的講演,一連講了3個多小時,最后為同學題詞留念,勉勵大家‘在偉大的抗戰時代,不應空空度過,同學們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我見周總理幾次擦汗,但毫無倦容?!?/p>
聯中的課余生活非常豐富,周應德同時加入了怒潮歌詠隊、興群劇團,節假日便出校宣傳或演劇。他還加入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抗建讀書會,同學們兩周一次座談,交流讀書心得,漫談形勢。在此期間,周應德讀到了大量進步書刊,如《萍蹤寄語》、《大眾哲學》、蘇聯小說以至于馬列著作,狄超白的《通俗經濟學講話》對他觸動很大,其中對“剩余價值”的闡述,尤其讓他感悟、動情。
在國共合作的前提下,重慶聯中的抗日救亡氣氛十分活躍???940年一個事件讓局勢發生了微妙變化。時任四川省主席張群和教育廳長郭有守聯名下達密令:
“據密報重慶中學(即聯中)有學生三百余人,共黨占六十余人,課外活動均在共黨之手,彼等暗中拉攏學生,轉飭……密切注意,并予制止……”
這時,學校校長已被更換為“青年黨”張佐時,新校長到任便舉起“屠刀”,解聘支持抗日救亡的教職工,又掛牌開除周應德等59名學生。
一時全校師生群情激憤,推選周應德等23名代表赴重慶上告請愿。代表團一到重慶,便發表文告,招待記者,震動了報界和學生家長。
聯中老校長楊滄白(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學生家長胡文瀾(民國早期四川督軍)、校友《新民報》主筆羅成烈等紛紛挺身支持學生,新華日報、商務日報等報刊紛紛發表社論譴責,形成巨大輿論壓力。官方吃不住了,肇事校長被迫收回成命,師生們的斗爭取得勝利。
此時,周應德預感國共合作有變,抗日救亡前景堪憂,時年18歲的他,寫下了入黨矢志詩:
“滾滾長江水,沉沉念黔黎。世途多艱阻,豺狼橫路衢。愿為雙飛翼,奮翮凌天梯。愿為千里驥,絕足任驅馳?;蹌Σ傥沂?,斬絕家累時。”
在國共合作陷入低潮的時候,周應德在聯中的后山坡,莊嚴舉手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果然,聯中學潮似乎是形勢逆轉的一種信號,不久后,皖南事變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隱蔽下的朝陽學法和民主斗爭
國共合作破裂后,為了保護黨員和黨組織,中共南方局提出了“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即時整頓組織,停止發展黨員,并要求黨員“勤業、勤學、勤交友”,深入各階層,取得社會職業,學生有條件升學的,爭取升學。
周應德是個偏科生,偏文科,高中時又致力于抗日救亡活動,因此升學困難。當時有“法學搖籃”之稱的朝陽大學內遷重慶辦學,朝陽大學偏文,周應德便考進了法律系。在隱蔽時期潛心學法,奠定了他后半生法學生涯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