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文史|中國十二大著名口腔醫學院創始人
文|李剛(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口腔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畫|吳友農( 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口腔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編者按:
人類文明有史以來,無不是循著先輩的腳步躑躅前行,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到科技昌明、遨游星空,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凝聚著前人的智慧。
自十九世紀引入中國以來,短短百余年間,我國現代口腔醫學從無到有,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取得前所未有進步,涌現出一大批專家學者,在口腔醫學的各個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獲得巨大國際聲譽。在他們身后,還有更多的探索者默然耕耘。他們的勤奮和執著,有如暗夜中的點點星光,指引著后來者前行,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共同鑄就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殿堂。
而這些力量的源泉,正是百余年來散布在中國各地的口腔醫學院。本期專欄刊載李剛、吳友農兩位教授編纂和創作的12位中國著名口腔醫學院創始人簡介及畫像,以此記述他們對中國口腔的熱愛和貢獻,以此銘記中國口腔醫學的過去,也以此激勵中國口腔醫學的未來。
近代,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科技發展緩慢。鴉片戰爭失敗以后,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一些西方人來我國傳道傳教,并相繼設立了哈爾濱俄僑私立齒科學校科醫學院、成都華西協合大學牙科系、上海震旦大學廣慈醫院牙醫系等。
西方近代牙醫學教育由此傳入我國。我國醫學工作者對西方傳入的牙醫學進行了消化和吸收,相繼建立了上海齒科學校、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牙醫??茖W校、貴州安順軍醫學校牙科、上海牙醫專科學校等,開啟了我國近代牙醫學教育的發展歷程,共培養出不同專業水平的牙科醫師約500余人。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口腔醫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
50年代初我國對舊的牙醫學教育機構進行了調整,相繼組建了華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成為我國近半個世紀來培養口腔醫師的搖籃。
60年代初,我國又建立了湖北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60年代后期,口腔醫學教育像其它行業一樣受到嚴重沖擊,為了適應當時的形勢,不得壓縮學制為三年制,同時減少了招生人數,并對原有教育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了刪改,這是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發展的低谷時期。
70年代末期,我國恢復高考招生制度,口腔醫學教育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由于口腔專業人員奇缺,我國中山醫學院、天津醫學院、南京醫學院、佳木斯醫學院、西安醫學院、哈爾濱醫學院、浙江醫科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山東醫科大學、河北醫學院、遵義醫學院、廣西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昆明醫學院相繼建立了口腔醫學系。
80年代以來,我國江西醫學院、暨南大學醫學院、首都醫學院、河南醫科大學、福建醫學院、山西醫學院、蘭州醫學院、大連醫學院、上海鐵道醫學院、瀘州醫學院、湖北醫科大學、錦州醫學院等又相繼創辦口腔醫學系,招生人數相應擴大,并開始恢復招收研究生,進行多層次的人才培養,加速了我國口腔專業人才的培養,使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走向一個新的時代。近年來,我們通過訪問了解,試圖追溯12位中國著名口腔醫學院創始人的過往。
01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創始人林則教授
林則Ashely Woodward Lindsay(1884—1968),加拿大醫學博士,醫學教育家,中國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創始人。
1906年秋,林則向傳教會委員會遞交申請,要求在傳教會的支持下去中國西部做牙醫。1907年秋天,林則接到派遣他到中國西部成都來任醫學傳教士的任命。作為第一個到中國的傳教牙醫,躊躇滿志的林則離開加拿大,踏上來中國的旅程。林則到成都后就在仁濟醫院設立牙癥診所。1917年林則在華西協合大學建立起牙科系,1919年牙科正式擴建為與醫科并列的牙科學院,林則擔任院長,這是中國最早建立的近代高等牙科教育專業,按西方近代牙醫學模式培養我國高等牙科醫師的牙科學院。林則博士對于現代西方牙醫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實踐,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對中國近代牙醫學教育的創立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02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毛燮均教授
毛燮均教授(1901-1979)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口腔醫醫學家、口腔醫學教育家,是我國口腔正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2年考入成都華西協和大學牙醫學系;193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獲牙醫學博士學位;1945年9月起任北京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首任主任。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始建于1941年,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全面發展的大型口腔醫院、口腔醫學院和口腔醫學研究機構。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北京醫學院口腔醫學系主任兼口腔正畸科主任。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我國的口腔醫學事業,為我國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03 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陳華教授
陳華教授(1902-1990)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口腔醫學教育家和口腔正畸學專家,是我國口腔醫學教育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我軍口腔醫學教育的奠基人。
陳華教授于1923年進入華西協合大學牙學院學習,1930年大學畢業,獲牙醫學博士學位。1938年,陳華被該校聘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暨國立牙醫專科學校副教授,兼任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私立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私立齊魯大學醫學院三大學聯合醫院門診部牙科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華教授成為南京大學醫學院牙癥醫院和第五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院長、第四軍醫大學口腔學系首任主任(兼院長)。
04 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鐘之琦教授
鐘之琦教授(1902-1977)曾留學日本,我國口腔矯形學專家,首任院長北京口腔醫院長。
北京口腔醫院是1945年成立的,開始是市立口腔醫院,是由八家民營診所合并來的,鐘之琦教授1947-1949年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主任(代理),1962-1972年擔任北京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院長。鐘之琦編著《牙體解剖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出版,成為全國最早的一批口腔醫學課程教材。1966年《人民畫報》報道北京醫學院鐘之琦教授參加巡回醫療隊,深入貧農家庭為老人治療疼疾病。牙周病矯形治療的臨床分類及治療設計的研究獲1978年北京市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為我國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05 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沈國祚教授
沈國祚教授(1906-1997),是中華牙科醫學會的創始人之一。
1921年畢業于上海徐匯公學,1922年考入震旦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1925年因病輟學,直到1934年復學,轉入新建的醫學院牙醫系后期,1936年第一屆以第一名畢業于震旦大學醫學院牙科系。畢業后赴法國留學,1939年畢業于法國巴黎大學口腔醫學院,并繼續在歐洲考察牙醫教育事業。1940~1951年任震旦大學醫學院牙醫系系主任,兼上海廣慈醫院牙科主任,是當時震旦大學唯一的中國人擔任的系負責人。解放后,曾任震旦大學校務委員、震旦大學顧問、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副系主任。沈國祚教授曾擔任中華醫學會中華口腔科學會籌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口腔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口腔科雜志第一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06 廣西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肖卓然教授
肖卓然教授(1908-1998),四川省新都縣人。口腔牙周病、粘膜病防治專家,我國牙周病學創始人。
1932年畢業于華西協合大學牙醫學院,獲博士學位,留校教學。廣西醫科大學口腔醫院于1934年由肖卓然教授創建。后在廣西南寧省立醫學院、貴州安順軍醫學校、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任副教授。1948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專攻牙周病專業。建國后,任華西大學牙學院 教授,四川醫學院口腔醫學系主任、教授,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全國口腔科學會委員等職。致力于口腔醫學教學、科研和醫療,并擔任進修生、博士研究生的指導工作;尤對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的研究造詣較深,對中國早期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有較大的貢獻。為中國牙周病學培養大批專業人才,并主編《口腔內科學》等。
07 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夏良才教授
夏良才教授(1911-1975年) ,四川仁壽人,我國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口腔頜面外科學專家,四川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創始人,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
1930年考入私立華西協和大學牙醫學院,1937年獲牙醫學博士學位,畢業留校。1944年任母校牙醫學院副院長。1946年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兩年后獲學頜面外科學碩士學位。其后在美國印地安那州立醫院繼續鉆研頜面外科學,因成績卓著被接納為美國外科學會會員。1950年回國,任母校牙醫學院外科系主任?!犊谇活M面外科學》這本書對提高口腔頜面外科的教學質量,使我國口腔醫學教育面向世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60年底他奉命調湖北醫學院籌建口腔系、口腔醫院。歷任湖北醫學院口腔系主任兼頜面外科主任,歷任中華醫學會武漢分會理事、口腔學會主任委員。
08 中山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梁紹仁教授
梁紹仁教授(1915-2006),云南會澤人,1941年畢業,1952年任教于中山光華醫學院牙醫系;1974年建立中山醫學院口腔醫學系,其前身之一為廣東光華醫學院口腔專業。
梁紹仁教授極力主張并領導在自來水中加氟的防齲工作,1965年11月24日廣州市成為我國第一個飲水加氟防齲的城市。1997年12月成立中山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2001年10月與中山大學合并成立新中山大學,原中山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更名為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附屬光華口腔醫學更名為附屬口腔醫院。中山大學口腔醫學院是衛生部直屬全國重點高等口腔醫學院校。其宗旨是培養高級口腔醫學人才,提高口腔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水平,承擔國家、衛生部、廣東省有關科研項目。
09 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董淑芬教授
董淑芬教授(1919-1982年), 女,黑龍江呼蘭人。我國著名整形外科學專家、口腔頜面外科學專家、口腔醫學教育家,西安交通大學口腔醫院創始人。
董淑芬教授1941年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齒科部,后任職于長春醫學院口腔科、天津市牙病防治院。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參加天津醫療隊,在吉林省眺南縣境內開展志愿軍重傷員的治療。1954年至1957年在蘇聯莫斯科口腔醫學院頜面成形外科進修,獲頜面成形外科副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歷任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西安醫學院黨委委員,第二附屬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口腔系主任、教授,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會理事,口腔學會委員,中華口腔科雜志編委,中華醫學會陜西省分會副主任委員。
10 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尹立喬教授
尹立喬教授(1929-2010) ,江蘇連云港人,中共黨員。南京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曾任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委員。
尹立喬教授1954年畢業于原國立江蘇醫學院(醫本科6年制),1956年由國家派赴前蘇聯莫斯科中央創傷矯形外科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59年獲前蘇聯醫學副博士學位。1960年任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口腔科、整形外科主任,1979年當時的南京醫學院口腔系剛剛建立,尹立喬教授從江蘇省人民醫院調入作為口腔系第一任系主任。當時口腔系剛剛創建,他把臨床醫學許多先進的思想和技術與口腔醫學相結合,鼓勵大家要搞學科建設,開展科學研究,建立附屬醫院,為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早期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積極地貢獻;1983年調任南京醫學院院長;長期從事頜面整形外科、美容外科臨床教學研究,主編《頜面損傷》、《整形外科基本技術》、《美容與健康》等專著,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11 吉林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歐陽喈教授
歐陽喈教授(1933-2016),1951年就讀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學院(天津),1952年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醫大學口腔醫學專業學習,195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畢業后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口腔科白求恩醫科大學工作。(后更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現合并為吉林大學)。1984年3月被任命為白求恩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主任第二臨床學院副院長,同年12月,被任命為白求恩醫科大學口腔醫院院長兼口腔基礎教研室主任。1985年晉升為主任醫師,教授。同年被評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并授予吉林英才獎章。
1989年,口腔醫院更名為口腔醫學院,歐陽喈教授被任命為口腔醫學院院長。在擔任口腔醫學院首任院長十年間,學院迅速崛起,很快步入國內院校先進行列。
12 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創始人史書俊教授
史書俊教授(1933-2019),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共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史書俊教授1957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口腔醫學系,擅長牙齒保存修復、縱折牙保存治療、殘根殘冠保存修復,是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專業創始人。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始建于1974年,其前身為天津醫學院口腔系。歷經40余年發展,現為天津醫科大學直屬口腔醫院、口腔醫學院合一體制,是本地區口腔醫學博士授權點及博士后流動站單位,為華北乃至全國口腔醫學人才培養以及口腔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做出了積極貢獻。
作者簡介
李剛:空軍軍醫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博士;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口腔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軍事口腔醫學、公共口腔衛生服務和口腔醫療服務管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共完成基金項目、委托項目、合作項目課題44項,主編和編著出版口腔醫學專業圖書55本,副主編和參編出版口腔醫學專業圖書49本,發表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768篇,發表參與作者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128篇。多篇論文被SCI、Medline、CA等國際權威檢索收錄。兼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預防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口腔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陸續發表《中國口腔醫學史的三個階段》《20世紀中國口腔醫學十大事件》《中國古代對口腔醫學的八大發明》系列論文。
吳友農: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博士;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口腔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長期從事口腔醫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共完成基金項目、委托項目、合作項目課題20項,主編和參編出版口腔醫學專業圖書29本,發表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200余篇。江蘇省口腔醫院主任醫師,兼任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委會常委。
吳友農博士在繪畫和書法上有較深造詣,擅長花鳥、人物;在《新視覺藝術》、《中國藝苑》、《銀潮》、《莫愁》等報刊發表20余篇美術評論。在《時尚牙醫》、《小朋友》、《現代快報》等報刊發表60余篇美術繪畫作品,他的作品在第二屆“文化墨旅”中國名家書畫邀請賽獲獎?,F任南京醫科大學書畫協會理事、南京市美協會員、江蘇省文德山水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