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換地重新認識自己,逆轉人類的精神歧途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九部》(8)
《意識怎么成為精神?》
應該是從會說話開始,我就會想事情了。想是什么?想是精神活動,是人類的專利。想是意識的高級活動,想是意識的符號化和概念化運行。其他生物只有感知信息的直接反應,它們沒有信息的符號和概念化運行,所以,除人以外,再無任何生物具有精神意識活動。

感知意識成為人的精神活動,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正是這個改變,讓人與存在發生了分離,人與存在的整體性關系不復存在。事物原來是人的外在感知反映,現在遷移為內在的精神意識。什么是精神?精神就是感知意識經思維加工后的綜合反映,也就是說,直接的感知意識被加工成了精神意識。這意味著什么?我們面對的是精神意識的世界,不再是感知意識的世界,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在感知關系的基礎上加入了精神的因素,這個變化事實帶來了什么?我們知道嗎?
從直接的感知存在跨越到精神性存在,這個跨越改變了存在的本質與本義。直接感知是相互的運動過程,也就是存在過程,存在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的。而精神存在則可以完全脫離于存在,在人的精神意識空間中進行,也就是說,精神不是存在本身,是存在事物的概念性存在。這種方式已經讓存在改變了人與其互動產生存在的關系,變成了存在可以轉移到概念中存在,存在變成了一堆概念的集合。這形成了事實存在在一處,概念存在在另一處的分離形態,存在不再僅僅是在我們的感知活動中完成的,存在被挪到了精神活動中完成,這就是人認識活動的來由。

千萬不要忽略和小瞧了這種改變,人類就此變成了以精神為特性的生物物種,人類的存在史就此改寫為人類的精神史。從個人開始的精神意識活動,實際是一場感知意識的變異,人的行為意識從此由感知反應與精神意識雙重支配。我從一枚小小的受精卵轉化發展為精神性的存在,這是多年進化的結果,一個長達數萬年的進化過程在我的身上縮短為幾百天時間,我的存在,就是人類復雜進化歷程的結果。我從記事開始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表達著人類進化的所有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誰?我是人類進化史的綜合表達。我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情緒,我不會無緣無故的做出行為,我的任何念頭、任何欲望、任何需要、任何行動都是有來由的,都受精神意識的左右,都在人必須如此的范圍以內進行。這個“必須如此”就是人的存在模式,顯然,每一個人都受模式的支配,是人進化至今精神模式的產物。
我為什么只能這樣想而不會那樣想?我為什么只能這樣做而不會那樣做?一般認為這是后天他人施教的結果,其實并非如此,比如:我的糖果不是其他小朋友的糖果,我的媽媽會更愛我而不會更愛其他小朋友,晚上我回我的家不會回別人的家……這些行為邏輯來自哪里?不僅是來自生活的秩序,更來自于我們的邏輯理念。比如什么是錯誤?什么是羞恥?什么是壞?什么是好?這些行為的選擇和判斷每個人都在進行,我們沒想到的是,這就是精神邏輯。獲得外界信息的是我們的感知邏輯,處理這些信息而做出判斷與行為的是我們的精神邏輯。感知邏輯決定了我們只能獲得這樣的信息內容,精神邏輯決定了我們只能這樣處理這些信息內容和作出相應的行為。我們于無形中在執行著兩套邏輯,精神邏輯越來越強力地控制一切,甚至嚴重影響感知邏輯的運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主觀意識。

其他生物仍然只有一套感知邏輯在運行,所以它們的感知反應既直接又快速,從信息的接收到反應比人類快出很多。對人來說,感知信息在精神系統中繞了幾個彎,得經過多種處理然后才供人作出反應,所以,人的直接存在度已經遠低于其他生物,這也是令哲學和進化論很傷腦筋的問題。為什么進化反而使人存在度降低?人類的生存代償度遠高于其他自然生物?人們沒有意識到人類有兩套邏輯系統在運行。當然,運算結果更復雜、更高級,但反應時間和反應準確度便受到影響。我們精神系統運行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其他生物的意識活動,我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精神載體,對其中包含的既復雜又巨大的存在意義,我們并未充分意識到。(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