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重慶行動18│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疾控處處長胡宇峰:癌癥防治,早早行動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于43.3%和46.6%;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分別不低于70%和80%;高發地區重點癌種早診率達到55%及以上并持續提高;基本實現癌癥高危人群定期參加防癌體檢。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疾控處處長胡宇峰
胡宇峰表示,通過持續改善環境建設,開展全健康知識普及,加強癌癥早診早治宣傳教育,提高癌癥救治水平,重慶市民癌癥早死率由2020年的6.55%下降至2021年的5.97%,提前實現了2025年的目標。
資源融合,構建三級癌癥防治網絡
病因預防、早診早治及臨床治療是癌癥防控的三級體系,對于護航百姓健康、實現“健康中國”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持續提高癌癥的防治能力,重慶在全市成立了40個區縣級腫瘤防治辦公室,依托“一網一鏈”區域腫瘤防治體系深入推進醫聯體建設,涵蓋10家分院、23家腫瘤規范化診療基地、15家托管醫院、59個醫療協作單位、20個緊密型腫瘤專科聯盟,搭建遠程醫療平臺,開展定期對口幫扶。
同時,出臺《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清單》,將腫瘤登記與隨訪、健康處方和健康教育納入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開展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履職評價,有效推進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融合發展。
此外,由市政府與國家衛生健康委簽訂《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共建協議》,明確支持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為主體建設癌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承擔區域內癌癥疑難危重癥診斷治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癌癥防治和科普宣傳工作,有效發揮“醫、教、研、管、防”等方面輻射和帶動作用,提升全市癌癥防治整體水平。
癌癥防治,重慶“早早”在行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通過早期發現可以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不難發現,癌癥防治,“防”患未然,越早越好。據胡宇峰介紹,圍繞“早”的防治理念,重慶市今年來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和努力。
▲發布《重慶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指南(2021版)》
打造權威科普平臺,開展全民健康促進。2021年共開展科普直播及學術保障200余場,網絡訪問量達1937萬人次。發布《重慶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指南(2021版)》,持續“胖熊講科普”欄目。建立專業化的科普宣傳專家團隊,編寫全國首套成體系的《腫瘤防治科普叢書》,發行11.7萬冊。充分利用“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開展系列科普宣傳活動,有效提升居民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
實施早診早治推廣,強化篩查長效機制。實現農村適齡婦女乳腺癌和宮頸癌“兩癌”篩查區縣覆蓋率100%;2021年在全國率先開展針對肺癌、乳腺癌等九大常見癌癥的危險因素調查和高危人群評估。通過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有效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延長患者生存和減輕癌癥負擔。
實施癌癥信息化建設,打造癌癥防控平臺。積極構建重慶市癌癥防控平臺,建立以醫院為基礎的腫瘤登記系統、癌癥篩查系統、全民癌癥風險自助評估系統,提高腫瘤科學預防、早期篩查和診療服務能力。
實施科研攻關,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建設市級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國家科研立項,組織重點項目研發,爭取經費支持。
狠抓體系建設,擴大科普宣傳
癌癥防治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更離不開老百姓的主動意識。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正確認識癌癥、積極防控癌癥,樹立癌癥三級預防理念,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動參加防癌健康體檢,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癌癥早診率和生存率,切實遏制癌癥危害,提升身體健康水平。
“接下來,將狠抓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全市癌癥防治體系;完善醫防協同機制,以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清單和履職評價為抓手,建立公立醫院癌癥防治履職情況與等級醫院評審、醫院總體績效以及市級財政補償比例掛鉤的制度;依托市級公共衛生重點專科(學科)建設,打造一批癌癥防治專科群,切實提升癌癥防治能力。”胡宇峰說。
▲廣泛開展科普宣傳
另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擴大健康科普,以“健康中國重慶行動”為抓手,深入開展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健全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建設完善健康科普號、視頻號等載體,擴大科普平臺宣傳力和影響力;聯合相關部門開展癌癥防治主題健康知識講座、專家義診、科普宣傳、各類衛生健康志愿服務等,提高宣傳效果,增強群眾癌癥防治意識和健康素養水平。(文/李靈;圖/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