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重點知識整理
手足搐搦手足搐搦主要由于維生素缺乏引起血清鈣降低引起的,又稱低鈣性抽搐,多發生在四個月至三歲小兒。本病主要癥狀有:①驚厥突然發作意識喪失,發作次數不定,一日多次或數日一次,持續數秒或數十分鐘;發作期過后正常,當受到感染時會發熱。
②肘腕半屈、手指伸直、大拇指貼向掌心、呈雞爪狀,腳及趾伸直向后像芭蕾舞足。
③二歲以下小兒多發喉痙攣,有吸氣性呼吸困難,伴有喉鳴音。
④用中指尖垂直叩口角與顎弓之間,眼臉及口角抽動。
⑤且叩診槌叩打腓骨小頭外側、同側足向外翻。
治療:經過口服維生素D、針刺人口、十宣、涌泉、合谷等穴位家庭臨時對癥處理后,應迅速去醫院治療。
護理:
①如果發作頻繁,應有專人陪護,發作之后,應注意休息。
②應吃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
③多帶小孩在室外活動,多曬太陽。
嬰兒腹瀉嬰兒腹瀉是多由飲食不當或腸道內、外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消化道功能紊亂綜合癥,多發生在2歲以下嬰兒。主要癥狀有:
①輕癥:每日大便次數在10次以下,糞便呈黃綠色,帶粘液且呈蛋花湯樣,并伴有輕微腹脹,腸鳴音亢進。
②重癥:腹瀉頻繁,每日排便數十次,呈水樣、量多,有酸臭味,伴有溢乳或嘔吐。重者吐咖啡色物,伴有發熱、煩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驚厥等。
③部分患者可出現明顯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低鉀或低鎂等。
治療:
①及時給腹瀉嬰兒用口服補液鹽。
②不要要求醫生開很強控制腹瀉的藥物。因為腹瀉原因復雜,用藥不當有害無益。
③注意腹瀉患兒的飲食,不一定要禁食,選喂容易消化的食物。
④腹瀉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護理:①母乳喂養,不宜在夏季斷奶。
②合理安排飲食,講究衛生、消毒食具。
③添加輔食時,每次只限一種且漸漸加量。
④將病人隔離。
⑤勤換尿布,觀察病情,做好嘔吐及腹瀉的處理。
營養不良營養不良主要是由于偏食、消化不良、喂養不當引起,三歲以內嬰幼兒多見。主要癥狀有:
①消瘦,皮下脂肪變薄,重癥者皮包骨。皮下脂肪消失的順序為腹、胸背、腰臂、四肢,最后是面部,但水腫會掩蓋消瘦,按壓下肢皮膚可有凹陷性水腫。
②肌肉不同程度松馳,重癥者萎縮,毛發干枯或黃色。
③輕癥者的精神狀態開始并無變化,后出現煩躁或哭鬧,重癥者呆滯。三歲以下小兒易出現便秘,食欲減退。
④身高、體重低于正常兒童,可出現貧血、維生素缺乏及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治療:
①嬰幼兒營養不良,以調整飲食為主,給予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
②年長兒禁止吃零食,特別是糖。可用雞蛋和面作面片或面條,并加瘦肉、魚、肝等,營養多樣化,營養成分應為蛋白質占18.8%,脂肪占4.4%,碳水化合物占71.8%,每克產熱42卡。
③病情為中、重度者,應去醫院治療。
護理:
①嬰兒要盡量以母乳喂養,根據病情和消化功能調整飲食,食量逐漸增加,適當添加米面、菜湯、果汁等輔食。
②食物多樣化,多吃新鮮蔬菜、豆漿、雞蛋、瘦肉等。
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顱內出血由缺氧及產傷引起。出血部位多在硬腦膜下、蛛網膜下、腦室和腦組織的任何部位。主要癥狀有:①出生后嗜睡、面色蒼白或青紫、不吃奶、吐奶。
②隨病情出現煩躁、尖聲哭叫的現象。
③嚴重者出現驚厥、脖子硬、呼吸不規律、前胸飽滿或凸起、瞳孔改變等。
治療:新生兒凡懷疑為顱內出血者,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護理:①保持室內安靜,抬高患兒的頭部,并盡量減少搬動,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②嘔吐時,使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嘔吐物,以免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細菌進入血液后引起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多發于出生后二周內。主要癥狀有:拒食、反應差、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口周發紺、不哭或哭聲微弱、嘔吐、腹脹、腹瀉、驚厥、呼吸不規律、發熱或體溫不高、肝脾腫大、有黃疸及出血傾向,一般由臍炎、膿皰瘡、肺炎等引起。
診斷:本病應及時去醫院治療。主要有注射抗生素、涂消炎藥膏及中藥治療等。
護理:①體溫低應注意保暖。
②嘔吐時使患兒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嘔吐物,以免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百日咳百日咳的突出癥狀是Hcd1a02;陣咳H,小兒顏面和頸部出現血點,甚至白眼珠上有出血現象。這些都是陣咳引起淺表毛細血管破裂的結果。
治療: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不在室內吸煙;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病兒怕咳嗽、怕嘔吐的恐懼心理。
預防:
①家長要及早發現,早帶孩子到醫院治療。
②在流行期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游玩。根據天氣的冷暖,給孩子增減衣服。
③6個月以上的小兒要去打預防針。
孕婦在懷孕的最初三個月內受病毒感染、放射性輻射和某些藥物的影響,缺乏營養以及某些遺傳因素,使胎兒的心臟發育異常,從而引發先天性心臟病。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主要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法樂氏四聯癥、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大血管錯位、主動脈縮窄和三尖瓣閉鎖等。較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在嬰幼兒期就會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如明顯Hcd1a07;青紫H、眼結膜充血、走路不遠就氣促、手指(或足趾)成鼓槌狀、喜歡蹲踞片刻再起立行走等。
治療:除到醫院進行合理、適時的手術治療外,藥物治療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應根據醫生要求,讓病兒堅持藥物治療。
護理:要搞好飲食調養。手術后的飲食,要少食多餐,多吃些清淡、易于消化的乳類、魚、蝦、瘦肉等,也可吃適量的新鮮蔬菜水果等,但油膩食物不可吃;注意病兒休養,半年內不讓其參加劇烈的運動,半年后可依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
嬰兒濕疹嬰兒濕疹是一種嬰兒常見皮膚病,多發于出生后一個月至一歲左右的嬰兒。既有遺傳性因素也有非遺傳性因素,有變應性原因,也有非變應性原因。此病多在頭面部出現皮疹,重癥者可擴大波及其他部位,容易反復發作。有部分孩子有吐奶和消化不良癥狀,大部分患兒常在一歲左右斷乳后逐漸自愈。
預防:采用食物排除法尋找確定過敏的食物,哺乳的母親飲食也要清淡一些,因為有些飲食中過敏物質可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不要用熱水、香皂、肥皂、藥皂清洗嬰兒皮膚。嬰兒衣著應寬大松輕,吸濕性好,舒適,棉織品最合適,合成纖維、毛織品或深色衣著對皮膚有時有刺激,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嬰兒內衣要勤換,嬰兒所處生活環境要保持清潔、干燥、通風。嬰兒的生活要有規律,有充足睡眠,切忌搔抓、磨擦皮膚,以免造成皮膚損傷,增加感染和過敏的機會。
嬰兒的臂部出現一塊紅紅的斑塊,這就是嬰兒尿布疹。它是嬰兒大便中的氨產生的細菌引起的。
治療:對于輕微的尿布疹,不必到醫院診治,只需在換尿布時用熱毛巾擦拭,再涂上含抗生素的軟膏即可。至于較重的或時間較長的尿布疹,應及時到醫院皮膚科診治,以防惡化感染,也可在醫生指導下在家里治療。
護理:主要是保持尿布墊的干燥,尿布和尿布墊經常進行消毒以及經常拿到日光下翻曬,采用一次性尿布,預防效果較好。每天用熱毛巾擦拭嬰兒臀部2~3次。
春末夏初時節,有部分小孩感到厭食、食欲差,飲食一進胃就感飽脹。但對冷飲,涼開水卻特別喜愛,直到深秋才會逐漸好轉,這種病就稱為“疳熱”。其癥狀特點為:
①喜冷飲、瓜果,厭米飯面食。
②每日午后低熱,一般在37℃~38℃左右。
③睡醒后自汗淋漓,上身特多。
④玩耍后跟平常一樣,但可見逐漸消瘦。
本病發生的原因有:
①飲食失常,消化吸收不良,積滯生熱,熱灼津液,津耗必頻飲,飲多飽滿,水泄以渴,喜飲厭食,如此反復,就會出現營養不良,導致身體日趨消瘦。
②泄瀉日久,津傷過多,時間一長,形成疳熱。
③腸道寄生蟲導致消化紊亂、營養不良,雖經常服用補藥,卻不肯飲食,造成蟲積的疳熱。
④各種高熱疾病之后,精神損耗未予彌補,氣血久衰,脾肺虛弱,則出現自汗,食少飲多,造成病后不能復原的疳熱。
治療:本病應及時到醫院去檢查治療,針對不同病根治療本病。
護理:①飲食要多樣化、防止單調,并且飲食要定時定量。
②強壯身體要靠體育鍛煉。
③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④在醫生指導下,可服用一些助消化藥。
新生兒喂養須知一、保暖:剛出生的新生兒對寒冷刺激很敏感,所以必須積極注意保暖。在換尿布、沐浴時動作都應輕柔、迅速。用于保暖的被要適量,不要將新生兒包得太緊、太多,尤其是夏天,易發生脫水熱。
二、喂養:(1)一般出生后6小時就可喂糖水或溫開水10~20毫升。
(2)12小時開始喂稀釋的奶水,24小時開始母乳喂養,每隔2~3小時哺乳1次,每次15~20分鐘。吸吮能力弱者,可適當延長哺乳時間。
(3)若無母乳可用稀釋一倍的牛乳加少許糖。若用全脂奶粉則應按1∶8的重量比例配制,即50克奶粉加入400毫升水,喂時再往此奶中加入一半水。
(4)每次哺乳前,母親均應洗手,用濕毛巾擦凈乳頭。
(5)人工喂養的奶瓶、奶頭均應煮沸消毒。喂奶時嬰兒頭稍抬高,喂奶后將新生兒抱起,輕拍其背部,使吸奶時咽下的空氣排出。
(6)喂奶后不要立即更換尿布,以免引起嘔吐。
三、注意大便的性狀:
(1)換尿布時要注意大便的性狀,消化不良時大便呈黃色或綠色稀便,并且大便次數增多。
(2)奶中糖多時大便泡沫多,有酸味。
(3)奶中水少時大便呈塊狀,糞臭味較濃。
(4)奶量不足時大便呈綠色,每次大便量少次數多。
(5)腸道感染時大便呈水樣或帶粘液,腥臭大便次數增多。
四、注意口腔衛生:喂養時奶瓶、奶頭要干凈,以防口腔感染。若發現舌或兩頰粘膜有奶樣白膜,不要擦去,應涂0.5%甲紫或撒入冰硼散。
五、新生兒沐浴(1)正常新生兒8~12小時即可沐浴。沐浴時室溫要在28℃左右,水溫要在37℃。先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腹部及下肢,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壓住雙耳,以免水流入耳內,發生感染。右手將干凈的毛巾濕透,輕輕擦臉,然后用香皂洗頭、頸部及上肢,用水沖洗后擦干,再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上肢及胸部,清洗下肢。
(2)清洗時要注意腹股溝及臀部,適當多用些香皂,沖洗后擦干,之后可給新生兒撒痱子粉并蓋好被。撒時用左手蓋住新生兒臉部,以免把粉撒入小兒眼、鼻、口內,右手將粉撒于頸下、頸后、腋下、腹股溝、背、臀部,皺褶處應多撒些痱子粉,以防皮膚糜爛,然后包好,如眼睛發紅可涂金霉素眼膏,臀部發紅可涂紫草油。
1;0;0;tName$,1,Line,L93;0;0;要使小兒麻痹癥患兒康復得更好,必須在患兒得病時避免刺激。避免亂打針、亂用藥。要盡量使患兒安靜舒適,如不要搬動肢體、推拿和針灸等。要保持適當的溫度,被裝應輕軟清潔。避免強光和躁音。必要時,給予解痙鎮痛藥,適當補液和用維生素、激素,以減少脊髓水腫,加速毒素從體內排泄。如果發現肌力不平衡有出現畸形傾向時,應盡早將肢體保持在功能體位,以防畸形的產生和發展。
在恢復期,可用推拿、理療、體療、水療等治療,以防止肌肉萎縮。應用加蘭他命、維生素B$_{1}27;$、維生素B$_{12}27;$、輔酶A、三磷酸腺苷等促進脊髓神經細胞恢復。還可用針灸、電興奮、穴位刺激、羊腸線埋藏、當歸液穴位注射和服活血化淤中藥等,以促進癱瘓肌肉恢復。在這段時間內,仍需用塑料板或輔助器保持肢體的功能體位,并在有保護措施下進行鍛煉,防止骨與關節變形。活動量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鼓勵患兒主動地進行功能鍛煉總之,避免刺激,適當治療,積極活動,就會使您的孩子康復得更好。
(1)避免一切能誘發咳嗽的刺激:應避免受涼、煙熏、灰塵、恐懼等不良刺激。
(2)讓病孩有良好的“治療”環境:居室應注意通風換氣,要有充足的陽光;注意氣候變化,可讓小兒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以減輕痙孿性咳嗽之發作,但要注意隔離。
(3)要給予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提倡少食多餐,不要過飽,也不要強迫進食以免情緒波動。當病兒因咳致嘔吐,應在嘔吐過后再喂食。
(4)對于病情嚴重或發熱不退者,要找醫生診治,或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此外,為了預防,應給健康幼兒打預防針。
暑熱癥又稱為“小兒夏季熱”,中醫稱為“疰夏”。主要表現有發熱并伴有多渴、多飲、多尿和少汗的“三多一少”癥狀。而到秋涼后則可退熱而自愈。遇有這種情況,首無要去就診,讓醫生檢查和做一些必要的化驗,排除了其他感染性疾病時,就可以按如下的方法進行護理。
第一是降溫:首先是改變氣溫環境,可暫時易地居住或將小兒置入有空調的房間,使病兒置身于適宜的氣溫下,有的即可退熱。暑熱癥之護理可采用溫水浴,方法是以34℃~35℃左右的溫水沐浴,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鐘,分別在上、下午及晚上臨睡前進行,直至體溫下降和恢復正常后逐漸減少和停止。進行時應注意避免受涼。患兒發熱較高時,用冷毛巾濕敷孩子的頭部,也可用40%的酒精或燒酒浸濕藥棉后作全身揩擦(酒精擦浴法)。若出現高熱抽搐時就要找醫生進行處理。
第二是要注意營養:由于小兒長期發熱,身體消耗較大,因此要給予易消化,富有熱量、蛋白質及維生素B、C的流食或半流食,并可讓小兒喝些西瓜水及清涼飲料。
第三要適當防治:對于暑熱癥,西醫以對癥治療為主,若伴有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但一般不宜長期、盲目使用。對本病的預防,主要是增強小兒體質,住室要通風透涼。可在病情好轉時于當年秋季用太子參煎湯給孩子喝,并于下年盛夏前多喝些清涼飲料,如綠豆湯、烏梅水、銀花露等,往往可以防止次年發病或減輕病情。
Lin*0;0;首先,要讓發熱病兒安置在幽靜通風的居室,衣著適度,保證病兒有充足的睡眠。
其次,要補充病兒的營養。在發熱期間,可每隔2~3小時給病兒喂適當的流食或半流食飲食,如牛奶、豆漿、稀飯、湯面等。當體溫下降后,應增加富有營養易于消化的飲食。
第三,要注意眼、口、鼻等處粘膜的清潔衛生:高熱病兒有時會出現口唇瘡疹,可涂上2%的龍膽紫(紫藥水),有些病兒由于引起發熱的疾病會出現眼、鼻有分泌物,就要及時清除。讓病孩多進飲料,也可用鹽水或2%的硼酸溶液清洗口腔(較大的兒童可讓其漱口)。
第四,要保持大小便通暢:較小的病兒要細心觀察,如下腹部(小肚子)有膨脹,可輕輕按壓,以助排尿;如有腹部脹氣嚴重者,可用松節油熱敷。對有便秘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瀉藥或到醫院門診灌腸排便。
第五,采用“家庭”物理降溫措施;比如用50%的酒精或冰水擦浴。
第六,正確使用退熱藥物,一般發熱患兒,若溫度不很高則不用退熱藥,但持續高熱者則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有些發熱病兒的診斷還不明確時,一定要照醫生的意見用藥,避免用藥后影響疾病的過程而造成診斷上的困難。高熱抽搐時,應即刻到醫院或診所去找醫生處理,感染性疾病造成發熱的病兒,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3)照看護理麻疹病兒,首先要采取隔離措施,直至出疹后第六天。家庭護理要做好如下幾點:
(1)住房要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直接吹風。室內光線不要太強,保持環境安靜,讓病兒充分休息和睡眠。
(2)經常注意病兒口、眼、鼻和皮膚的清潔。眼分泌物(眼屎)過多時,可用溫水濕潤毛巾后清洗局部,也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口、唇和鼻孔,發干時可涂些植物油。
(3)應給病兒吃容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食物,發熱或出疹期間,飲食宜清淡;但熱退后即應注意充足的營養,切不可“忌嘴”而影響病兒的營養。
(4)出疹期間要防止受涼,但也不要衣被過多過厚而造成出汗過多甚至虛脫。最好既能保持小兒手腳溫暖,又不出汗為宜。
(5)病兒出疹時出現面色發青、手腳發涼、疹子顏色變為淡紅色隱在皮膚里透不出來,或病兒出現呼吸急促、咳嗽加重、體溫升高時,就提示有并發癥的可能,應趕快去找醫生診治。麻疹的并發癥,常見的有肺炎、急性喉炎和中耳炎等,家庭護理病兒時應經常注意觀察。
除了上述幾點以外,還要注意:在麻疹流行的地區,盡量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如果要去最好讓孩子戴上口罩。若孩子和麻疹病兒接觸過而又沒有打過麻疹預防針者,可給肌肉注射胎盤球蛋白,可以預防麻疹的發生或減輕其癥狀。
首先,要給病兒吃容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食物,如牛奶、豆漿、細面條、蒸雞蛋等都可以。同時要給病兒多喂開水。
其次,是對呼吸比較急促的病兒,最好采取半臥位,使病兒呼吸暢順。病孩咳痰不易咳出者,除在醫生指導下服化痰藥外,可輕輕拍拍背部,使痰液容易咳出。還在吃奶的嬰幼兒,喂奶時,注意不要嗆奶,必要時將奶擠入小匙內慢慢地喂給病兒。
第三,要使房間經常通風換氣,使室內空氣新鮮。但在開窗通風時,勿讓冷風直接吹到病孩身上。室內不要太熱和過于干燥。
第四,室內要保持安靜,以利病兒的睡眠和休息。
第五,病兒的衣被要穿蓋適宜,不要過多、過厚、過緊,以免妨礙呼吸。
此外,病孩發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小兒額部,以利退熱,也可遵照醫生的指示服用退熱藥。
(1)母親在產期要注意補充營養:當懷孕6~7個月后孕婦可吃些魚肝油、維生素D、鈣片或骨粉。對哺乳期的孩子,盡量提倡用母乳喂養。出生后1~2個月可加服魚肝油滴劑;嬰兒半歲之后可加用蛋黃、黃豆粉、胡蘿卜泥等含有豐富維生素D及鈣質的食物。
(2)經常曬太陽,加強對小兒的身體鍛煉:由于太陽光里的紫外線照曬人的皮膚上之后,可使皮膚產生維生素D。所以在曬太陽時要盡量使皮膚直接與陽光接觸。
(3)加強對小兒常見病的防治:嬰幼兒易發生感冒、支氣管炎、肺炎、消化不良及腸道寄生蟲病,這些疾病要加強防治。嚴重的佝僂病則需要住院治療。
狌0;0;第一,水痘病兒應予隔離,隔離至患兒皮疹全部干燥、結痂為止。
第二,應注意管理好患兒的營養和休息。使患兒得到休息,并給予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食物。飲食以清淡的流食為主,如粥、米粉、掛面、藕粉、蒸蛋等,并可讓病兒多吃些水果。
第三,防止皰疹感染。避免讓病兒搔抓。對病兒的手要經常洗凈,指甲要剪短,不要讓他抓破水泡疹。皮疹癢得厲害時,可用爐甘石洗劑涂搽止癢,對已抓破的皮疹、皮膚則可用1%~20%龍膽紫藥水涂擦。
第四,病兒用過的衣物、用品要在陽光下曬或放在鍋內煮沸消毒。患兒的衣服、床單要勤換、勤洗,保持清潔。
第一,盡量避免病兒哭鬧:實在哄不住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些止痛或鎮靜的藥物。
第二,小兒疝氣術后一周內,應盡量讓病兒平臥,三月內都應避免劇烈的活動。
第三,注意冷暖,適當增減衣服,若有了咳嗽癥狀也要及時治療。
第四,術后要增加營養,可吃瘦肉、蛋類等食物。
首先,注射疫苗后的三天內要避免洗浴、受涼,防止繼發感染,宜吃易消化食物。如體溫有所升高,當服用退熱藥,切莫隨意使用抗生素。
其次,小兒麻痹癥糖丸疫苗應用涼開水溶解后服下或直接含服,服藥前后1小時內切勿進熱飲熱食,以免降低或破壞免疫效果。
另外,接種卡介苗后的2~3周,局部形成膿皰,切忌切開排膿,否則不易愈合。
小兒的膳食一至三歲的小兒,仍處于生長發育較快的階段,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此時小兒的消化能力和抵抗力仍較差,所以這階段小兒的膳食,首先要滿足生長發育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以保證和滿足小兒機體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食物中要求有各種足量的營養素。這時,乳類可以逐漸減少,要特別注意蛋白質食物的補充供應以及注意食物的質與烹調方法,同時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要創造各種條件以興奮小兒的食物中樞、增進食欲,保證小兒的健康發育。
一至三歲小兒的食物,已由乳類變為糧食、蔬菜、魚、肉、蛋等混合食物,要讓孩子吃飽,充分供給身體需要的熱能。小兒不能完全吃細糧,還需要適當搭配一些粗糧,有些粗糧不僅供熱量比較高,而營養素也比較全面。在選擇小兒食物時,要讓孩子多吃一些魚、肉、蛋等含動物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再加用些豆制品,以增加蛋白質的供應。要讓小兒多吃些蔬菜,以供應維生素和無機鹽,如深顏色萵筍葉、蘿卜等蔬菜中維生素及無機鹽的含量都比較豐富,應盡量選用。
總之,斷乳以后小兒的膳食,在適應小兒消化能力的前提下,注意吃足、吃雜、吃全,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營養需要,使他們能健康地生長。
(1)要培養小兒吃各種各樣的食物,不挑食。
(2)按時進食,不吃零食,不要用食物來哄孩子,也不要拿食物來誘使小兒按家長的意圖辦事,或用食物來緩解、轉移孩子的某種要求,要讓小兒按時吃飽,每天按一定的次數和間隔時間吃飯,時間一久,小兒就會形成正常的飲食習慣。
(3)不暴飲暴食,進食除定時外,定量也同樣重要,對小兒愛吃的東西要加以節制,避免造成可口的多吃,不可口的少吃甚至不吃,以致形成饑飽不均。
(4)吃飯時精神要集中,不要邊吃邊玩,要為孩子創造安靜、愉快、有秩序的環境,在吃飯時,家長不要說與吃飯無關的話,飯前小兒不能玩得太興奮,不能邊看電視邊進食。也不能讓孩子滿地跑著吃,不要勉強小兒進食,不要在吃飯時責備孩子,發生事情要在吃飯后處理,以免影響小兒正常的消化功能。
(5)對孩子進行自食的訓練。
小兒偏食眾所周知,小兒偏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開始多發生在幼兒時期。長久偏食以后會給孩子的健康發育成長帶來危害。矯治偏食并不難,既然偏食是受環境心理因素的影響,是由后天觀察、學習中得來的,那末仍可通過重新學習、積極進行心理治療來矯正偏食行為。心理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1、說教法:父母或老師向兒童說明偏食的害處,告訴孩子各種食物中含有人體最需要的營養成分,如缺少就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說教要實事求是,要有科學性,舉例要生動,這樣對學齡兒童或學齡前兒童才會取得較滿意的矯正效果。
2、獎勵法:凡對孩子不吃的食物,經過勸導能少量進食時,應予獎勵。這首先必須對孩子的需求心理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針對性的獎勵,如有個孩子不吃雞蛋,經過勸說并說明如果改正就帶他到動物園看珍奇動物。孩子為了滿足這種要求,吃了雞蛋以后感到很高興,味道也很好,以后逐漸就消除了偏食的壞習慣。
3、脫敏法:即事前不讓小兒知道,在他最喜歡吃的食物中摻入不吃的食物成分。如有的孩子不吃牛肉、羊肉、蝦、姜、芹菜等,可切成碎末,拌在菜里或拌在餃子餡中,開始少量,以后再逐漸增加,當增加一定程度后,就自然而然地養成習慣了,此法對較頑固的偏食孩子,常收到良好的改正效果。但施行時需要耐心,不可急躁,一旦獲得改正,尚需不斷強化鞏固效果,否則,如果放棄約束,其偏食行為往往容易反復。
4、懲罰法: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心理,對他不吃某種食物時,可以取消他認為最有興趣的活動,時間一長,就會達到克服偏食的習慣。
總之,偏食的心理矯正和治療,應采取綜合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矯正效果。
課間加餐中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迅速發育時期,由于不少家長輕視孩子的早餐,常常幾塊餅干或一碗稀飯作為早點,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影響孩子們的健康。
目前,課間加餐已在我國許多大城市中小學試行,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的營養水平和健康水平均有所提高。天津市曾在兩所小學任選一年級學生80人,做了為期96天的加餐對照試驗,加餐前測定,早餐的熱量只占標準供給量的63.5%,蛋白質攝入量只占標準供給量的63%,經96天加餐后,熱量達到100.8%,蛋白質達到90%,達到或接近了供給量的標準。加餐組的饑餓感、胃痛、食欲減退和頭暈現象明顯減少,身高、坐高、體重和胸圍等指標,試驗后有了明顯的提高;而沒有加餐的對照組學生,除了坐高外,其他均無明顯的改變。
總之,課間加餐,在促進健康,提高學習成績和智力發育等方面,加餐學生均優于不加餐的同齡學生。
學齡前兒童的膳食學齡前兒童的膳食,應該是從嬰幼兒膳食組成逐漸過渡到成年人的膳食組成。雖然這個時期的小兒生長速度比前一階段要慢一些,但他們仍在繼續生長發育,大腦和精神的發育日趨完善而消化功能還沒有完全成熟,加之小兒隨年齡增長,逐步過渡到可以部分獨立生活,由于活動量增大了,活動內容豐富了,所以,營養素的需求也就更多了。
學齡前兒童在飲食中需要足夠的蛋白質,而蛋白質在食物中主要存在于谷類食物、豆類食物、動物性食物中。乳類在小兒食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鈣和核黃素的含量也較高,所以,每日應給小兒吃一定量的乳類食品,學齡前兒童每日供給半斤牛乳或1~2兩動物性食品和豆類食品,就能基本上滿足小兒機體對蛋白質的需要量。
蔬菜和水果是食物中維生素C主要來源,甚至是唯一的來源,在選用蔬菜時,要注意選擇一些綠葉蔬菜,如小白菜、油菜、莧菜、菠菜等,菠菜含草酸較多,不利于鈣的吸收,烹調時應先用水焯一下,使草酸溶解到水里,為了避免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破壞,可以給小兒多吃一些生的蔬菜如西紅柿及水果等,平均每人每天應供給4~6兩蔬菜為宜。
兒童健腦食物兒童健腦食物的選擇原則是:補充必要結構脂肪,要葷素搭配,尤其要多吃堿性食物(即含鈉、鉀、鈣、鎂等豐富的食物)。
紅蘿卜:據科學分析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而缺乏維生素B1的人,會發生思維遲緩和憂郁癥狀。
菠菜:不僅含維生素B、A、C,尤為重要的是它含有對大腦記憶功能有益的維生素$B_{1}$、$B_{2}$.缺乏維生素$B_{1}$會出現神經炎、神經傳導受阻,出現健忘和不安癥狀等,此外菠菜中還含有葉綠素和鈣、鐵、磷等礦物質,也具有健腦益智作用。
海帶: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營養,如磷、鎂、鈉、鉀、鈣、碘、鐵、硅、錳、鋅、鈷、鉬等,有些是陸生蔬菜所沒有的物質,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硫磺酸,對保護視力和兒童大腦發育有重要的作用。
茼蒿(篷蒿):營養成分豐富且莖與葉均可食,它含豐富的蘿卜素。每百克含2.54毫克,是黃瓜、茄子含量的15~30倍。
有些食物是不適宜給幼兒吃的,主要有如下幾類:
1、有刺激性食物。如濃茶、咖啡、酒類、香料。
2、整粒的硬果。如整粒的花生、豆子、瓜子等。
3、油炸的食品。特別是需要久炸的食品、肥肉和多油的點心。
4、帶刺的魚和帶骨的雞鴨。但魚去刺,雞鴨去骨后則又是幼兒很好的動物蛋白來源。
1、鐵質豐富食物,如貝類及魚類。
2、瓜子、杏仁、硬殼果等,能使頭發光澤。
3、芹菜加水果汁。
4、波菜、青椒等蔬菜能使頭發烏黑有光澤。
5、海藻類,如海帶、紫菜、發菜等。
兒童應注意皮膚衛生盛夏酷暑,氣溫高,汗液排泄不暢,易生痱子。兒童應特別注意皮膚衛生,尤其在夏天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勤洗澡,勤換衣,勤剪指甲,蚊蟲叮咬后要及時搽藥,切不可搔抓,以防感染。洗澡時不宜用堿性強的肥皂,用中性肥皂較好,一般市售香皂即可,有些市售的藥皂,含有毒物質,不宜選用。
(2)多飲食鹽開水,夏天人體正常排汗量較冬天增加一倍(每日約1000毫升),為了維持身體內的水電解質平衡,應多補充鹽開水。
(3)氣溫高時,每日可多次洗涼水浴,使皮膚清潔及促進皮膚血液循環,以利熱的消散。
(4)長了痱子,切不可用熱水及肥皂燙洗,以免局部的皮溫增高,炎癥加重,使痱子很快轉變為皮炎;由于肥皂刺激,可使皮膚在潮紅腫脹的基礎上破皮流水,或感染化膿。
(5)服用清熱解毒中藥,如野菊花、黃芩各9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夏枯草各15克,綠豆衣、赤芍各9克,生甘草3克,每日一劑,連服7~10天。對治療和預防膿腫(皰)、癤腫、痱子、膿皰瘡等皮膚病,均可服用此方。
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孩子到二至三歲,即可開始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二至三歲的孩子,能聽懂大人的話,要耐心地不厭其煩地培養,不能急躁,更不能打罵,要多鼓勵。幼兒容易模仿,大人要做出榜樣。應當自幼培養的衛生習慣有:
1、清洗:洗臉、洗澡、洗屁股、洗腳,勤洗換衣服和手帕,要教孩子知道什么是骯臟和干凈。
2、飯前便后洗手。
3、吃飯用勺:初學吃飯的孩子,要教會他用勺,禁止用手抓飯菜。
4、大、小便用盆:一歲以后即應訓練孩子大、小便用盆,不隨地大小便。
5、刷牙漱口:三歲開始給孩子準備小兒牙刷、牙膏,訓練孩子早晨起床后和睡前刷牙漱口。
6、吐痰入盂:兩歲以后就要教育孩子不能隨地吐痰和亂擤鼻涕,要把鼻涕和痰擤或吐到痰盂里或手帕里。
7、消滅蚊、蠅:教育孩子見到蒼蠅、蚊子就打。
8、用具專用:手帕、毛巾、牙具、食具和水杯等,要個人專用。
小兒得了傳染病,經醫生確診后,就要聽醫生的話,做好下列幾項工作:
1、住院隔離治療。
2、在家隔離治療。
3、做好護理工作。
4、及時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