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學基底神經節環路和神經遞質原理圖
原標題:神經解剖學 | 基底神經節環路和神經遞質原理圖
神經解剖學
神經系統解剖學按照神經系統概述、局部神經科學和系統神經科學的順序進行了分類編排,使讀者可以從不同層面、全方位地了解復雜的神經系統的結構與系統功能
擴充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相關內容,同時添加了近幾年來 神經科學在信號傳遞、轉錄因子、干細胞、誘發電位、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功能等分子生物學領域的新突破,進一步闡釋了神經系統在正常和病理狀況下的特點
附加顯微圖像、放射影像學和組織切片染色圖,為學習神經科學提供了全面的視覺輔助從睡眠障礙到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從癲癇的生物學基礎到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
新增的“臨床意義”板塊簡明扼要地展示了基礎科學與臨床應用在神經科學中的結合
基底神經節環路和神經遞質原理圖
圖片來源: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臨床意義
在帕金森病中,黑質致密部會出現以多巴胺為主要神經遞質的神經元色素喪失(含黑色素)
黑質和其軸突投射的靶區尾狀核和殼中的多巴胺含量嚴重耗竭
當帕金森病出現臨床癥狀時, 黑質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已有至少50%(有時多達80%)發生了退行性變
黑質神經元有時會出現Lewy包涵體或神經原纖維纏結,進一步證實了帕金森病的退行性病變過程
帕金森病的神經病理變化有時還涉及中腦腹側被蓋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中縫核的5-羥色胺能神經元、基底神經核的膽堿能神經元以及其他如存在于迷走神經背核的色素神經元
盡管黑質的多巴胺減少是帕金森病最顯著的病理變化,這些其他神經元的退行性變也會造成帕金森病癥的加重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現分為陰性癥狀和陽性(過度)癥狀,包括:心靜止性震顫(大約2Hz),隨著活動而減弱(即非運動性震顫);②肌肉僵直,(鉛管樣強直),被動屈伸運動的全程均可感受到阻力(與肌痙攣不同);③運動徐緩(運動始動困難或運動開始后難以停止)和④姿態不穩。有時還可會表現出頭部震顫(蹣跚)、面具臉(面部表情嚴肅、變化減少)以及抑郁
參考文獻
[1] NETTERS ATLAS OF NEUROSCIENCE ( 第3版)
編輯
作者:小趙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