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專題研討會舉辦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關于糖尿病防治的部署和要求,6月18日,由中國家庭報社主辦、諾和諾德公益支持的“中國糖尿病科普核心信息”專題研討會以線上會議的形式召開,旨在集思廣益,向中國糖尿病健康科普提供具有權威性且易于傳播的關鍵信息。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指出,要促進糖尿病防治相關知識的分眾傳播,以增強科普行為的有效性。“不同群體對健康的理解不同,”紀立農表示,“許多年輕白領將健身當作一種時尚,這是出于保持良好體態、維持職業形象的考慮;許多中老年人的第一目標則是少得病,延長健康壽命,不給家庭造成負擔等。因此,比起千篇一律的倡導,從不同受眾的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傳遞好相關信息非常重要。例如,近日某知名電競選手因糖尿病等身體情況宣布退役,這一熱點事件就可以用來對兒童青少年群體進行相關的健康宣傳。今年,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出門戴口罩成為國民習慣,我們宣傳科普的最終目標也是要通過科普,使人們的健康行為成為常態。因此,針對不同人群選擇不同的傳播方式、平臺、內容,都非常重要。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洪天配教授指出,對于糖尿病,不僅要重視治療的達標率,預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糖尿病科普工作中,科普知識的內容應更具時代性、全面性、精準性,科普知識的分類應盡可能細化。
“糖尿病前期的癥狀一般不太明顯,了解相關癥狀有助于及早發現和治療。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即多尿、多飲、多食和消瘦。還有許多患者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僅僅是表現出體力的減退、精神萎靡、乏力、易疲勞、易感冒、工作能力下降等這些癥狀,因此通過科普喚起高危人群對于Ⅱ型糖尿病的重視非常重要。”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肖新華教授指出,國家對糖尿病的防控非常重視,《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糖尿病列為需要重點防控的四大慢病之一。防控糖尿病,僅僅局限于治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源頭抓起,加強預防。
“糖尿病有‘三級預防’,第一級是針對糖尿病的潛在人群,防患于未然,這是最重要的;第二級是針對既有的糖尿病患者,控制好他們的病情,預防出現并發癥,這是我們目前最主要的工作;第三級是針對已發生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防止并發癥進一步惡化,降低致死致殘風險。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一級預防,日后應當進一步加強。”肖新華強調,“一直以來,人們的固有觀念是得了糖尿病才開始飲食控制,其實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相關的,可以說是‘病由口入’,希望政府和廣大主流媒體,通過宣傳幫助人們樹立合理膳食觀念,讓‘管住嘴,放開腿’成為人們的習慣。
近年來,健康中國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10年來,我們為約1千萬名患者和公眾免費提供與健康教育中心合作的患教資料,接聽患者及家屬來電約80萬人次。疫情期間,很多患者不能或不敢到醫院就診,為了及時響應患者用藥、問診需求,我們第一時間上線糖尿病便民藥店地圖,幫助患者查詢附近有胰島素藥品的藥店信息;還與多個平臺合作,為患者提供含線上問診、續方、購藥、配送等功能的一站式醫療便利服務,并提供針對糖尿病患者在抗擊新冠病毒情況下的防護指南。”諾和諾德大中國區市場準入與公共事務企業副總裁林敏介紹,“下一步,我們將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生、患者教育和培訓項目,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數字化慢病管理模式,利用數字化手段更好地幫助患者進行疾病自我管理。”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指出,“‘健康中國行動’中提出了一些關于糖尿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如飲食控制、科學運動等。在健康科普宣傳中,要立足現階段我國國情,充分結合糖尿病防治行動的主要內容,充分吸納醫務工作者的專業意見,形成更加全面、凝練的科學表達。”他說,“在傳播的方式、載體和內容上都要創新,充分借勢蓬勃發展、廣受群眾歡迎的信息傳播手段,一些已經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只要與‘健康中國行動’相契合,也可以為我所用。內容方面,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個人、針對不同機構推出個性化的宣傳內容,如對青年人而言,直接提‘肥胖’可能比糖尿病更能引起他們的重視。此外,還應當探索更多簡便易行的糖尿病防治方式,真正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行動起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說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