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陵城區“朔之鄉”剪紙:一刀一刻盡顯工匠精神創意作品致敬勞動者
德州陵城區“朔之鄉”剪紙:一刀一刻盡顯工匠精神 創意作品致敬勞動者00:0001:11打開鳳凰新聞客戶端 提升3倍流暢度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5日訊 “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了千年的剪紙藝術,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日前,德州市陵城區“朔之鄉”剪紙藝術傳承人石萬照正忙著創作一幅新作品,一刀一刻中,寄托著她對勞動人民的崇敬與祝福。

德州市剪紙協會會長石萬照稱,“這幅新作品體現了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和工作成果,作品由燈籠、煙花、手捧鮮花以及不同民族的人等等元素組成,主要表達對工人、農民以及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的崇敬和感謝。”
石萬照自幼愛好剪紙藝術,7歲便開始拜師學藝,作為“朔之鄉”剪紙藝術傳承人的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個性化的風格。她的作品題材豐富、富有時代特怔,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曾經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而她本人也曾獲得“陵城工匠”等榮譽稱號。
據史料記載,剪紙在北朝時期便已經出現,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唐代還出現了專門描述剪紙的詩句。《采勝》詩寫到:“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 由于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著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這一藝術形式從古到今,幾乎遍及我國的城鎮鄉村,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
石萬照稱,“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中國勞動群眾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讓這種藝術形式日趨完善,形成了剪刻、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的技法,使剪紙的表現力有了無限的深度和廣度。”
記者了解到,石萬照在學藝的過程中,不斷練手感、練美感、練刀工、練精確度,然而剪紙不光是要有精湛的刀工、刻工,還需要很深厚的美術功底以及圖案設計能力。
石萬照談到,“創作每一幅作品時,我們要先繪畫、設計,然后經過反復修改,因為剪紙中的每個符號和圖案代表了不同的寓意。等圖案設計好了,定稿以后再進行創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朔之鄉剪紙在傳承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使傳統的剪紙非遺藝術更加獨到、精細、別具一格。
石萬照也在努力培育新一代的剪紙手藝人,目前已在德州市發展了28家教學單位,組織展覽參觀7.6萬余名師生,結對剪紙藝術種子6千余名學生。
石萬照告訴記者,“我們還會繼續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社區公益剪紙講臺等活動,傳承普及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文化,了解朔之鄉剪紙,同時通過剪紙的培訓,讓有需求的人掌握一門技能,拓展他們的就業路徑。”
閃電新聞記者 劉振 蘇孟雨 德州臺 許言 陵城融媒 郭銘銘 德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