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診療提高肺癌整體治愈率,助力肺癌患者“長生存”
統計顯示,在過去 20 多年間,我國肺癌的患病率增加了近 4 倍,死亡率增加近 2 倍,這一趨勢還在持續上升中,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首位原因。由于肺癌早期癥狀隱匿,多數人在確診時已經是晚期。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進入靶向治療時代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經得到顯著延長。
12 月 9 日,在由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發起,阿斯利康中國支持,覓健患者平臺協辦的重慶場“長存希望”肺癌患者支持關愛項目線上會議中,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副秘書長崔曉英表示:“讓肺癌患者實現長期生存是醫學界一直以來的目標,但不規范的治療卻使得這一目標難以達成。‘長存希望’項目旨在將肺癌相關知識傳達給每一位肺癌患者,通過科普教育、創新成果、心理健康、患友故事等多維度,為肺癌患者提供支持,樹立規范治療的科學認知。”
應將基因檢測應貫穿肺癌治療的全程
隨著靶向藥物的出現,肺癌已經進入精準治療時代,為無數肺癌患者帶來了長生存的可能。陸軍軍醫大學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劉權興表示,想要實現精準治療,離不開基因檢測。劉權興副主任醫師說:“靶向治療是指通過阻斷能讓肺癌發生的關鍵驅動基因突變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能夠導致肺癌的驅動基因有很多種,包括EGFR、ALK、ROS1等常見突變,以及MET等罕見突變。患者需要在治療之前就進行基因檢測,通過發現驅動基因,完成靶向藥物個體化選擇。”
不過,在臨床治療中,有些患者存在多次進行基因檢測的情況。對此,劉權興副主任醫師解釋,靶向治療藥物存在耐藥的情況,這時需要再次進行基因檢測找到是否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了罕見突變位點,然后再匹配新的靶向藥進行治療。
另外,基因檢測還能夠起到病情監測的作用,劉權興副主任醫師說:“在臨床中我們發現,對晚期患者進行血液ctDNA檢測,能夠在早期就獲得血液中腫瘤的相關蹤跡信息,不僅能夠判斷患者是否有微小的殘留病灶,還能判斷治療是否起效。可以說,從診斷到早期治療,再到晚期的病情監測,基因檢測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所以,我建議肺癌患者應將基因檢測貫穿肺癌的治療全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真正實現肺癌的精準化、個體化治療。”
靶向治療助力肺癌患者無病生存
術后復發是讓很多早期肺癌患者擔憂的問題,在過去,常常在術后通過化療來進行輔助治療,但臨床實踐證實,術后輔助化療的5年生存獲益僅提高5%,未能幫助實現患者的遠期生存獲益。對此,劉權興副主任醫師表示,隨著靶向治療獲批術后輔助治療,這一問題已經有了顯著改善。
劉權興副主任醫師說:“靶向藥的主要優勢在于作用精準、副作用小,因此療效顯著。但目前我國僅獲批了針對EGFR突變的靶向治療藥物進行術后的輔助治療,對于有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應優先選取三代EGFR靶向藥治療,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但對于沒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可以選擇輔助化療或其它輔助方式。”
針對不能手術治療的晚期肺癌患者,也應優先使用三代靶向藥物。劉權興副主任醫師說:“在EGFR突變陽性晚期非小細胞的治療中,大量的臨床結果表明三代靶向藥克服了一代、二代靶向藥耐藥的情況,一線使用三代靶向藥顯示出了相較于一代靶向藥更優的生存獲益,已經將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延長超過 3 年。”一線使用“好藥”,也能使ALK陽性的患者同樣從中受益。據了解,一線使用三代ALK靶向藥能顯著延長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疾病進展與死亡風險也大幅度降低,這對于幫助肺癌患者實現長生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消除恐懼心理,做到全病程管理
為了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遵循“分期治療、規范治療、個體化精準治療”的原則,以提高生存質量、降低死亡率。但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很多肺癌患者卻長期處于肺癌的“死亡恐懼”中,不僅不利于肺癌的康復,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肺癌的治療。對此,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醫學心理科教授張慶玲表示:“癌癥是否復發、是否有新進展,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肺癌患者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消除對肺癌的恐懼。”
在本次“長存希望”項目中,一位來自重慶的患者分享了在確診肺癌后心態轉變的心路歷程,她說:“我是在手術中確診的晚期肺癌,術后感覺天都要塌了,心里既痛苦又恐懼,每天以淚洗面。不過,在家人的鼓勵下,我很快恢復了冷靜,主動去了解肺癌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醫生建議的三代靶向藥物治療方案,同時自己制定康復計劃。現在我病情控制穩定,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和樂觀的心態。”
張慶玲教授建議,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寫日記、做適度的運動、學習新技能或者與朋友、家人多聊天等方式,來紓解不良情緒。同時,還要加深對癌癥的認識。肺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已經使得肺癌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通過高度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在正規醫院進行規范治療,并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可以把肺癌逐漸變成慢性病,獲得長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