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煙日是幾月幾日 世界無煙日的由來
世界無煙日是幾月幾日?在1987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6屆吸煙與健康國際會議上建議把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World No Tobacco Day),并從1988年開始執行,但從1989年開始,世界無煙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因為第二天是國際兒童節,希望下一代免受煙草危害。煙草依賴是一種慢性疾病,煙草危害是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吸煙和二手煙問題嚴重危害人類健康。
2015年5月3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第28個世界無煙日,本次世界無煙日的主題是“制止煙草制品非法貿易”;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煙草受害國,在實現人類無煙愿景的行動和成效上與其它先進國家存在顯著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國民對“尼古丁是種毒品”、“尼古丁具有成癮性”、“卷煙中含尼古丁”、“吸煙沒有好處”的事實真相缺乏深刻系統的認識。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公布的《劇毒物品品名表》中,尼古丁亦屬于A級劇毒物,編號A2045;如進行靜脈注射,50毫克(mg)的尼古丁足以奪取一個成年人的性命。
實現世界無煙無疑需要人類對“吸煙無好處”、“煙草是毒品”的事實真相達成一致共識。
煙草的歷史
煙草的使用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在1492年以前,一直不被世人知曉。隨著1492年西方大航海時代的興起,船員在東印度群島上攜帶煙草歸來,此后煙草才逐漸成為全球最流行的癮品而被世人知曉。
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著名的探險家哥倫布率船隊抵達了東印度群島,在那里他們發現當地的土著民印第安人使用一種長管工具吸食著一種不知名的干葉,把另一端含在嘴里吸,然后從嘴或鼻子呼出煙霧。煙草很快被船員帶回歐洲傳播到社會底層群眾及各個港口旁邊的酒館之中,隨著需求量日益增大,這個商機很快被人們察覺,從此歐洲的商業船上又多了一件貨物。
1575年,西班牙人開始經營煙草生意,除了歐洲,他們還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銷售,很快煙草就成了當地非常賺錢的商品。
1578年,當時是中國明朝神宗萬歷年間,通過福建的水手和商人間的運作,由菲律賓將煙草傳入我國,明朝稱菲律賓為“呂宋國”,因此稱煙草為“呂宋煙”或“淡巴菰”。進入崇禎年間以后,吸煙風氣已經蔓延并敗壞全國,明崇禎皇帝曾兩次全國大舉禁煙,清入關后延續明朝嚴厲禁煙的理念,其禁煙強度較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具體有多嚴苛,清朝法律明確規定:“文武百官、吸煙者革職,鞭100,戴枷鎖關2個月;百姓吸煙刑40大板,流放3000里地”。
1875年,杜蘭德發明了世界第一臺“自動卷煙機”于1878年在法國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其生產速度為25~30支煙/每分鐘。自動卷煙機的發明,引起了商人們的興趣,西方國家卷煙廠首先崛地而起,開始大量生產外觀精美的“現代商品卷煙”遠銷海外,不久便傳入中國,當時進口煙價高昂,只有富家子弟及社會名流能夠穩定消費,所以人們才視吸煙為“身份地位的象征”,正是在那時不少國人跟風染上煙癮。為拒絕海外天價卷煙,中國于1902年迅速在哈爾濱興建了中國第一家卷煙廠名為“哈爾濱卷煙廠”。
直至1982年,中國煙草總公司成立;1983年,國家煙草專賣局成立。現代商品卷煙歷史由此而來。
20世紀50年代,當科學研究證明了吸煙有害健康之后,美國聯邦政府很快就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
21世紀初,當人們意識到吸煙危害及煙草中含尼古丁、尼古丁具成癮性的事實真相后,尼古丁(俗名“煙堿”)被世界各國納入毒品行列。
此后,世界煙草戰爭、世界無煙運動全面打響!
全球的煙草局勢
截止至2019年12月25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測算首次顯示:使用煙草的男性人數開始下降,這表明全球煙草流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說:“男性煙草使用人數的下降標志著抵制煙草斗爭的一個轉折點。使用致命煙草制品的男性人數在很多年中曾一直穩步上升。但現在,由于政府加強了對煙草業的控制,我們第一次看到男性使用率出現下降。世衛組織將繼續與各國密切合作,保持這一下降趨勢”。
根據世衛組織《2000-2025年全球煙草使用流行趨勢報告》第三版,過去近二十年,全球煙草使用總人數從2000年的13.97億人下降到2018年的13.37億人,降幅約為6000萬人。
世衛組織健康促進司司長Ruediger Krech博士說:“全球煙草使用的減少表明,如果政府采取并加強全面的基于證據的行動,可以保護其公民和社區的福祉。”同時,各國政府設定了在2025年將全球煙草使用率下降30%的目標。
截止2019年12月25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計報告顯示:“每年有800多萬人死于煙草使用,其中700多萬人因直接使用煙草而亡,剩下約有120萬人數的非吸煙者因接觸二手煙霧而死亡。大多數煙草相關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些國家是煙草業的干預和營銷措施的集中目標。”
煙草的有害成分
煙草燃燒所產生的煙霧是由7000多種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其中氣體占95%,如一氧化碳、氫化氰、揮發性亞硝胺等,顆粒物占5%,包括半揮發物及非揮發物,如煙焦油、尼古丁等。這些化合物絕大多數對人體有害,其中至少有69種為已知的致癌物,如多環芳烴、亞硝胺等,而尼古丁是引起成癮的物質。
二手煙(Second-hand smoking, SHS)指從卷煙或其他煙草制品燃燒端散發的煙霧,且通常與吸煙者散發的煙霧混雜在一起。二手煙中含有幾百種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質,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氫氰酸等。二手煙已被美國環保署和國際癌癥研究署確定為A類致癌物質。與吸煙者本人吸入的煙霧相比,二手煙的許多致癌和有毒化學物質的濃度更高。
煙草認知的誤區
公眾對吸煙和二手煙暴露危害的認識嚴重不足,3/4以上的中國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煙對健康的危害,2/3以上的中國人不了解二手煙暴露的危害。
大部分公眾對“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錯誤觀點缺乏認識,且受教育程度高者,如醫生、教師等人群有此錯誤認識的比例更高,反映出公眾普遍對這一問題存在嚴重的認識誤區。
公眾對吸煙危害健康的認識不足及誤區的普遍存在是阻礙我國控制吸煙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吸煙與疾病
世界前八位致死疾病中有六種疾病分別是:(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病、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結核和肺癌)與吸煙有關。吸煙可能引發肺、喉、腎、胃、膀胱、結腸、口腔和食道等部位的腫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缺血性心臟病、腦卒中、流產、早產、出生缺陷、陽痿等其他疾病 。1998年,在我國進行的100萬死亡人群回顧性調查和25萬人群追蹤性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人群中,所有歸因于煙草的死亡中COPD和肺癌約占60%,而所患吸煙相關疾病中,COPD占45%,肺癌占15%,食管癌、胃癌、肝癌、腦卒中、冠心病和肺結核各占5%~8%。
研究表明,吸煙是導致COPD發病的重要環境危險因素,至少95%的COPD患者是吸煙者。吸煙使冠心病的患病時間提前10年,患病風險增加2倍,發生心臟猝死的相對危險升高3倍以上。吸煙使腦卒中的患病相對危險增加50%,其中患缺血性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增加90%,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危險增加190%;吸煙使外周血管病的患病危險增加10~16倍,70%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閉塞和幾乎所有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都與吸煙相關。吸煙者煙量越大、煙齡越長和開始吸煙的年齡越早,患吸煙相關疾病的風險越大。
證據表明,二手煙暴露可使成人和兒童患多種疾病。二手煙暴露可增加成人患肺癌、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風險,增加哮喘的發病風險,損害肺功能。二手煙暴露對兒童健康的危害涉及到兒童生長發育各個階段,胎兒期母親吸煙或二手煙暴露以及嬰兒出生后的二手煙暴露均能使嬰幼兒患多種疾病,如嬰兒猝死綜合征、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急慢性中耳疾病,誘發或加重哮喘,并且能影響兒童的肺功能發育。
戒煙的好處
煙草幾乎可以損害人體的所有器官,而戒煙則能夠有效阻止或延緩吸煙相關疾病的進展。研究發現,戒煙1年后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險大約可減少一半,而且隨著戒煙時間的延長會繼續降低,戒煙15年后,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絕對風險將與從未吸煙者相似;戒煙和防止二手煙暴露是防治COPD的最重要的手段,戒煙是證實的能夠有效延緩肺功能進行性下降的唯一辦法;戒煙還可以減少腦卒中、外周血管性疾病、肺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戒煙是治療各種吸煙相關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戒煙還可減少周圍人群尤其是家人和同事二手煙暴露的危害。
各年齡段戒煙均有益處,而且“早戒比晚戒好,戒比不戒好”。無論何時戒煙,戒煙后均可贏得更長的預期壽命。一項對英國男醫生進行的為期50年的前瞻性隨訪隊列研究發現,吸煙者與不吸煙者相比,平均壽命約減少10年,60、50、40或30歲時戒煙可分別贏得約3、6、9或10年的預期壽命。并且,戒煙后所增加的壽命年數為“健康的生命年數”。與繼續吸煙者相比,戒煙者更少伴有疾病和殘疾。
戒煙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吸煙引起的各種醫療費用及保險成本。有研究表明,2005年我國因吸煙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665.60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損失為861.11億~1205.01億元人民幣,總經濟損失近3000億元人民幣,約占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5%。
此外,吸煙者的戒煙行為還會對家人、朋友、同事起到示范作用,特別是會影響青少年對吸煙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