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不燃燒”的IQOS為何頻頻被“出現”在地鐵或飛機
最近,頻頻發生的“地鐵車廂吸電子煙事件”不斷地把電子煙推上塵囂。先是有網友爆料,稱在上海地鐵9號線上,有一名男子公然抽電子煙引發眾乘客的反感;就在前天,又有北京地鐵10線列車的乘客投訴有一名女子不顧勸解大口抽電子煙,包括上個月發生的國航駕駛員因為吸電子煙而迫使飛機臨降等等事件,很多人認為這些新聞里的電子煙就是IQOS,IQOS于是成為了這些不愉快甚至危險公眾事件的“暴風中心”。
據筆者的觀察以及網上部分IQOS使用者的反饋,視頻中那位女士所使用的電子煙其實憑外觀即可看出并非IQOS。嚴格來說,IQOS也不是普通的電子煙,IQOS之所以被“電子煙”了,主要是因為IQOS已經成為了一種爆款的存在,特別是當網上爆出某些明星也是IQOS的使用者時,注定了IQOS的風靡,而且正在變成一種潮流,因而當大眾看到電子煙就會自然的聯想到IQOS。
盡管看起來,IQOS和電子煙使用的方式差不多,因為有電子設備的參與,把IQOS算作電子煙似乎無可厚非,然而二者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與大眾所熟知的電子煙的原理不同,IQOS是直接對煙草薄片進行加熱,只不過它不采用傳統煙草“點燃”的方式,而是借助電子設備來進行加熱。在煙草行業, IQOS的學名其實是“具有減害潛力的加熱不燃燒產品”,至于電子煙,其實是使用霧化“電子煙油”的方式來滿足使用者。早在1963年,美國的吉爾伯特首次提出電子蒸汽煙概念,到了2004年,中國的醫師韓力將電子煙的概念產品化。一般的電子煙主要由盛放尼古丁溶液的煙管、蒸發裝置和電池三部分構成,尼古丁溶液通過蒸發裝置霧化,產生氣霧,讓吸電子煙者產生一種類似吸煙的感覺。
IQOS和普通電子煙最大的區別是仍然使用了煙草,通過加熱釋出含有尼古丁而不含焦油的氣霧。但無論是IQOS還是電子煙,所產生的氣霧和吸煙時產生的煙霧都有本質不同。長期以來的科學實驗證實,吸煙真正的危害來自于香煙點燃時所產生的一氧化碳和焦油,而不是尼古丁本身。從IQOS的研制者菲利普·莫里斯集團(萬寶路品牌的母公司)的官網上查到的相關資料顯示,IQOS做到了在將有害物質減少90%的前提下,保持了真煙的口感。網上部分IQOS使用者也表示,相比于真煙的“二手煙”,IQOS的氣霧,味道小多了,也不那么嗆人,比真煙的可接受度要高得多了。
吸煙本是一種個人選擇,但不應影響到他人。然而,在禁煙比我國嚴格的多的日本,IQOS卻是爆款存在,很多不允許吸煙的地方甚至專門設立了“IQOS專區”?;蛟S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以IQOS為首的加熱不燃燒煙草產品順應了越來越嚴格的世界控煙趨勢,為煙民和非煙民提供了和諧相處的可能。
筆者認為,新科技新產品為那些不能或不愿戒煙的人,提供了更好的選擇。被視為煙草界”iPhone”的IQOS的出現正在推動全球煙草行業進一步的變革,也許未來有一天,將不再有煙民和非煙民之間因為“吞云吐霧”產生的鬧人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