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萬多人被診斷癌癥 創新藥物的臨床試驗是最后的稻草
癌癥對身體的危害,大家是一談就會色變的。對中晚期癌癥患者來說,傳統治療方案幾無實效,加入創新藥物的臨床試驗,成為生命中最后的稻草。由此,在創新藥企與患者之間,專業的受試者招募平臺在中國競相興起。
62歲的王立江(化名)何其幸運。
2017年9月,住在石家莊的王立江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IV期。在兒子的多番勸說下,王立江決定到北京尋求治療方案。
由于傳統的治療方法對此癌癥無明顯療效,4個月后的2018年1月,醫生通過厚普醫藥旗下的受試者招募平臺,將王立江推薦給了厚普醫藥臨床試驗項目組。經過種種溝通和權衡,王立江參與了恒瑞醫藥PD-1藥物的臨床試驗。9次用藥治療后,王立江的肺部腫瘤大幅縮小,但由于副作用較大,王立江在2018年10月停藥了。停藥后,他的肺部腫瘤又有所擴大。
在之后的隨診中,醫生發現王立江的病理指征符合和記黃埔的另一項新藥沃利替尼的二期臨床試驗,經過篩查,王立江符合標準,第二次參加了臨床試驗。從2018年12月3日開始用藥至今,王立江的肺部腫瘤縮小了70%,目前仍在接受臨床試驗中。
面對各種疑難雜癥及絕癥,創新藥正在全球范圍內被源源不斷開發出來。但這些新藥效果和安全性如何?需要嚴格的臨床驗證,方可按照相關法規上市。
應市場需求而來,在醫藥研發及生產機構與受試者之間,一批第三方機構——包括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SMO(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臨床試驗現場管理組織),以及專業的受試者招募平臺,正在中國競相興起。
厚普醫藥正是受試者招募平臺的代表企業之一。而CRO及SMO機構在受試者招募工作之外,還承擔藥企更多的外包業務以及全流程管理等。
根據全球知名市場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的數據,2017年全球僅CRO的市場規模突破396億美元,同比增長12%。預計2021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646億美金。
臨床試驗配對難,拖緩創新藥上市步伐
據2017年國家癌癥中心統計,中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429萬,其中惡性腫瘤新發病例數為每年380.4萬例,相當于全國平均每天有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同時,平均每天有6000多人死于癌癥。
對絕大部分中晚期癌癥患者來說,在傳統藥物治療、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方案無效的情況下,藥物臨床試驗成為最后的希望。
但事實上,極少有人像王立江這么幸運,連續兩次都遇到合適的藥物臨床試驗項目,且都能夠順利進組——臨床試驗需要先“挑”病種,再“挑”人,兩道坎下來,患者與藥物臨床試驗能夠成功“配對”的可謂少之又少。
嚴格的“配對”標準,導致試驗項目難以招募到合適的患者,而想參加的患者又找不到合適的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進行的抗癌藥品及療法,只有45%臨床試驗能按時找到受試者,完成入組。
中國的情況還算好的。在全球創新藥領頭羊的美國,2018年有超過1萬項癌癥藥物的臨床試驗,各自需要招募數千名新患者。當年美國有超過170萬人首次被診斷出患有癌癥。然而,這170萬人中只有不到5%的癌癥患者最終參加了試驗。
美國臨床研究信息機構Centerwatch在統計了過去5年美國和歐洲的臨床試驗情況后,發現只有1/10的臨床試驗能夠按時完成入組,有1/3的臨床試驗機構能夠最終招滿受試對象,大約一半的機構被迫延長其招募周期。
患者招募這個大難題在臨床試驗中占用了大部分可用時間和資源。有研究估計,新藥在患者身上進行測試的時間平均耗時7.5年,每一種藥物的成本在1.61億至20億美元之間。
厚普醫藥總經理王亞楠介紹,他們正在試圖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等方式搭建醫藥研發和生產機構與患者溝通交流的平臺。以讓更多的醫生和患者了解臨床試驗,促進新藥的研發。
在王亞楠看來,這樣的平臺,一方面可縮短新藥研發時間,幫助藥企提升研發效率,使新的治療藥物更快地應用于臨床;另一方面,也給受試者帶去新的治療方案和治愈的可能性。
創新藥迅猛發展
第三方平臺的興起,伴隨著創新藥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來。
“最近幾年國家一個大趨勢就是創新藥非常多,所以整個臨床試驗的市場需求一直在增加。”在王亞楠看來,中國的新藥研發可以說現在才剛剛起步,后面的空間會越來越大。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的數據,2017年中國化學創新藥注冊申請品種同比增長45%,批準的臨床試驗品種同比增長87%。
邵彬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乳腺腫瘤內科的醫生。這幾年,他切身感受到了臨床試驗在國內的發展速度之快。“我們醫院2013年開展的臨床試驗項目不到40個。到了2018年,已經超過了280個,其中國內新藥的Ⅰ期臨床項目達55個,增長幅度很大。”
他提到,目前國內開展的臨床試驗除了國外一些新藥進入中國所開展的項目外,國內藥企的項目主要分為新藥研發項目和仿制藥項目。
1999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經當時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核批準,成為首批抗腫瘤藥物的“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2011年7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通過CFDA“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資質認證復查,主要承擔抗腫瘤藥物的I-IV期臨床試驗實施工作。從2000年到2013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共承擔了401項臨床試驗。
像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這樣可以開展臨床試驗的機構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已有825家機構納入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名單。
第三方服務平臺發展迅速
與創新藥研發同步增長的,是在藥企、患者與醫院之間搭橋鋪路的第三方企業。一些起步較早的中間商,即使在經濟寒流中,其盈利水平仍保持令人眩目的高增長。
隨著羅氏、惠氏、輝瑞等一批跨國醫藥巨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開展臨床試驗項目,昆泰、科文斯及Kendles等跨國CRO、SMO機構陸續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為這些醫藥巨頭提供第三方支持。
同時,專業的受試者招募平臺大量涌現,比如:厚普醫藥、捷信醫藥、Haalthy肺騰助手、醫泉臨床試驗匹配平臺、藥物臨床試驗網、受試者招募網、梅斯醫學、良醫匯等。此外,如好大夫在線、丁香園患者社區、患者組織、互聯網醫療平臺、醫院網站等也在發布受試者招募信息。阿里、騰訊等巨頭,以及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也都不同程度參與了受試者招募工作。
相關企業的業績或許可以從側面說明這個產業的發展之快。
資料顯示,躋身國際十大CRO的藥明康德、國內龍頭泰格醫藥業績增長都十分迅速,并在旗下都設立了專門的公司專注于SMO業務。
根據藥明康德發布2018年業績預告,歸屬于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預計增加8.59億元到10.55億元,同比增加70%到86%。公告分析,本次業績預增的主要來源是藥明康德主營業務(即CRO)收入和利潤。
捷信醫藥是最早一批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企業之一。它為醫藥企業提供整合的臨床研究受試者招募和創新的管理解決方案,主要包括臨床的前期研究、受試者招募和臨床IT系統等。2015年底,捷信醫藥掛牌新三板。其年報顯示,2017年捷信醫藥收入為2769萬,同比增長147.08%,前五大客戶為強生、默沙東、宋慶齡基金會、百濟神州和禮來,悉數是外資藥企和創新藥企。2018年上半年,捷信醫藥實現營收2263萬,比2017年同期增長121.31%。
減少受試者脫落率要拼服務
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減少受試者的脫落率,成為評價業務實力的重要標尺。而要在這一點上勝出,不僅要拼數據庫、拼效率,還要拼服務。
“除了招募合適的受試者,節約受試者招募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我們還要賦能招募全流程,讓受試者體驗更加舒適,減輕了臨床試驗對受試者的侵入性,以減少受試者脫落率。”據王亞楠介紹,厚普醫藥旗下的招募平臺“募海棠”已聚集了數萬名醫生、幾十萬名受試者,加之醫療大數據平臺的賦能,厚普醫藥能夠幫助藥企精準地找到合適的受試者,同時幫助受試者更好地理解臨床試驗方案。
邵彬說,“臨床試驗標準很嚴格,判斷一個患者是不是特別合適這個臨床試驗、效果如何,一方面需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輔助,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工參與。”
厚普醫藥臨床試驗項目組招募專員張喬貽說,初次接觸患者,招募員需要仔細詢問患者以往的治療及用藥情況,這項任務看上去簡單,實際上工作量很大。“患者并不是醫學人員,有的病例特別復雜,患者也很難描述清楚自己的治療情況,招募專員需要整理出來有用的信息,如果初步符合臨床試驗的條件,就和患者或者家屬做一個進一步溝通。”如果患者有意向參與臨床試驗,那么這些患者將根據項目的具體要求進行一些治療或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符合條件再由項目的主要研究者(一般為醫院的醫生)審核,通過后才可以入組用藥治療。
除了人力外,邵彬所提到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近年臨床試驗患者招募領域的“秘密武器”。在招募方面,使用人工智能軟件,從病人的病歷中提取相關信息,與正在進行的試驗進行比較,提升效率和準確性。如Haalthy肺騰助手公司專門收集肺癌患者大數據,幫助肺癌方面新藥的臨床試驗,提供第三方平臺服務。
Haalthy肺騰助手公司還非常注重在心理上給予患者安慰。如為患者推薦最合適其病情的臨床試驗和主治醫生,并為患者提供情緒上的關懷、慰藉。
“在心理上解決受試者的不安和焦慮,往往對臨床入組和避免過程中的脫落有潛移默化的好處。”Haalthy肺騰助手公司創始人邱威妮表示,企業在很多人文細節上都留意患者的體驗和反應,并有針對性地改進,比如:對外地受試者第一次入院前的交通安排接待,一本不良反應的緊急應對小手冊、app或短信提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