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性初婚年齡逾28歲 未婚女青年比例攀升
晚婚晚育已經是很多人的選擇,大家更加希望各方面都穩定的時候再結婚。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女性在自身、家庭和職業發展等方面,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今天,上海市婦聯和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共同發布《改革開放40年女性發展調研報告》顯示,女性初婚初育的年齡大幅提高,二孩政策實施后,用人單位在用工選擇上的隱性歧視加重。
未婚女青年比例攀升
女性初育年齡為29歲
近年來,上海女性和男性的預期壽命不斷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女性的預期壽命從1978年的74.8歲上升到2017年的85.9歲,上升了11.1歲,高出全國平均數6歲多。這一指標在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中位居首位(除香港和澳門)。
歷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女性的壽命顯著高于男性,兩性平均壽命差距近5歲。上海女性的預期壽命于1999年就達到80歲以上,而男性的預期壽命則在2011年才達到80歲以上,比上海女性晚了11年。
△2015年女性平均壽命的國際比較圖
女性婚育狀況有何變化?調查顯示,上海女性晚婚晚育已成趨勢,未婚女青年的比例不斷攀升。
與全國相比,上海男女的初婚年齡提高速度高于全國水平,且女性初婚年齡的提高幅度高于男性。截至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分別為30.3歲和28.4歲,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5.0歲和5.4歲。另外,2015年,上海女性的初育年齡為29歲,已高于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美國26.3歲,英國28.6歲,法國28.3歲),但仍略低于日本(30.6歲)、韓國(31歲)、意大利(30.7歲)等國。
上海女性初育年齡及國際比較(上海為2015年數據,其他國家數據為2014年)
“怎么還沒對象?打算什么時候結婚?”你有沒有這樣被長輩問過?這樣問題的背后,也映射出了年輕人晚婚的現象。
為何選擇晚結婚?有網友認為,寧可晚婚,也一定要遇上對的人。同樣也有網友認為,生活的壓力過大,導致婚姻被推遲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楊雄說,過去10年中,青年男性的婚姻狀況變化不大,而青年女性的婚姻狀況發生顯著變化。男女在婚姻狀況上的變化差異,使得公眾對女性青年結婚難越發焦慮。但是,上海青年的不婚比例在國內并不算高,低于北京、天津、重慶等市,人口總體的婚姻狀況更顯傳統。
上海女性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職場“天花板現象”未見改善
上海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使她們有了更加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據統計,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校女碩士生的比重自1986年前不到20%,到1996年起超過30%,2003年跨過40%,2010年已達48.5%。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中,獲得碩士學位女生6.84萬人,占碩士總數的50.3%;獲得博士學位女生1.27萬人,占博士總數的48.8%。截至2015年,上海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5年,比全國女性高出3.3年。
從1982年到2015年,在全體女性就業人口中,從事各類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三個職業的比例,分別上升了2.7%、12%和8.5%,無論是絕對數還是增長幅度都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