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癥一動就暈,看完這篇,自己也會復位了!
42歲的陳女士是一名護士,在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工作。近兩年為了晉升副高,工作之余常年使用電腦,長時間維持低頭姿勢。就在3月的一天早上,陳女士在起床的時候突然覺得天旋地轉,就像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坐船,于是,她立馬躺了下來,誰知躺下的瞬間又感到一陣眩暈,大約40s后眩暈的感覺才消失。她自認為是肚子餓低血糖,床上進食15 mins 后,頭一轉動還是眩暈,持續時間不超過1min,于是就近到醫院進行檢查,醫生根據其癥狀和發病特點,最終確診為“耳石癥”。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到一動就暈?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發生,該如何進行治療與預防?
什么是耳石癥?
耳石癥又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位置時出現的短暫陣發性發作的眩暈和眼震,是最常見的外周性前庭疾病,發病率約占40%~50%。女性比男性多見,發病年齡以40歲以上多見,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耳石癥有哪些癥狀?
典型的癥狀是頭部位置變化(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頭或抬頭)時,突然出現強烈的旋轉性眩暈,通常持續不超過1min,其他癥狀有惡心、嘔吐、頭暈、頭重腳輕及漂浮感。
耳石癥是如何引起的?
橢圓囊里管平衡的耳石的碎片脫落到某個半規管里,半規管里有淋巴液,頭一動耳石就動,人就會感到眩暈。
耳石癥的誘發因素有哪些?
1.頭部外傷:外傷易使耳石的碎片脫落。
2.耳石退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耳石明顯退化,影響連接穩定性。
3.缺鈣:耳石就是石頭,即碳酸鈣結晶,如果缺鈣,耳石就會疏松易脫落。
4.過度勞累、精神緊張、壓力大、失眠熬夜:這些因素使體內的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促進血管活性物質如兒茶酚胺的異常分泌,引起血管舒縮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內耳微循環不完全代償,耳石脫離黏液后自行脫落。
5.內耳供血不足: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后,易引起內耳血管損傷,內耳缺血使得耳石的吸附能力變差而容易脫落。
如何快速識別耳石癥?
大家只需要記住這3個字:短、動、床。
短:頭暈和眩暈發作的時間比較短,一般不超過1min,但是可以每天反復多次的發作。
動:發作與頭部體位改變有關,如轉頭、仰頭或低頭,但無論是躺著、坐著還是站著,只要頭不動就不會暈。
床:發作往往是在起床、躺下或是左右翻身時出現。
如果出現以上癥狀,加上最近過度勞累或失眠,就有可能是耳石癥,請您一定要就近前往耳鼻喉科、神經內科或眩暈門診進行檢查和治療,以盡快康復。
耳石癥需要做哪些檢查?
1.位置試驗
(1)Dix-Hallpike試驗:通過眼震特點,判斷是否為前半規管或后半規管耳石癥的常用檢查手法。
(2)Roll test滾轉試驗:確定外半規管耳石癥的常用檢查。
2. 聽力學檢查
包括純音測聽、聲阻抗、耳聲發射、耳蝸電圖等。
耳石癥的治療及預防
1.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是耳石癥的首選方法,操作簡便,成功率達92%以上。
復位時根據不同半規管類型選擇相應的方法。
(1)后半規管耳石癥復位方法
Epley 法
①患者坐位,頭向患側轉 45°;
②快速后仰,使頭部與床呈20~30°;
③頭向健側快速轉90°;
④頭繼續向健側快速轉90°,同時身體向健側側臥;
⑤扶患者保持該頭位緩慢坐起。
以上每一體位需保持30~60s,待眩暈和眼震消失再繼續下一體位,重復1~2次。
Semont法:
①患者坐于治療床中部,雙腳自然下垂,頭偏向健耳并偏離矢狀位45°;
②由坐位快速向患側側臥,此時后枕部靠床而鼻尖朝上;
③保持頭位不變,使患者由患側臥位迅速經坐位變成健側側臥位,此時前額或鼻尖靠床而后枕部朝上;
④將患者緩慢扶起取坐位,頭略前傾。每一體位維持時間至眩暈和眼震消失后至少1min,重復2次。
(2)外半規管耳石癥復位方法
Barbecue法
①患者平臥位,頭向健側轉90°;
②向健側轉動頭部90°使面部朝下,同時身體由仰臥位轉為俯臥位;
③頭繼續向健側轉90°;
④頭繼續向健側轉90°,同時身體轉為仰臥位;
⑤每一步驟持續時間30s或至眩暈消失,最后坐起。
(4)復位后注意事項
手法復位成功率雖高,但以下4點需謹防耳石再次脫落。
①復位后至少靜坐0.5h;
②3d內宜高枕臥位或健側臥位;
③1周內避免美發和牙齒檢查,以免頭部長時間維持同一體位;
④1個月內避免做劇烈的運動或危險的動作,如跳躍、搖頭或登高、游泳。
2.藥物治療
原則上藥物并不能使耳石復位。如果復位后有頭暈、平衡障礙等癥狀時,可口服改善內耳微循環的藥物,如倍他司汀、銀杏蜜環口服液等。
3.手術治療
對診斷清楚、責任半規管明確,經過多次、長期規范的耳石復位等綜合治療仍然無效且活動嚴重受限的難治性患者,可考慮行半規管阻塞等手術治療。
4.前庭康復訓練
用于復位無效以及復位后仍有頭暈或平衡障礙的,或在復位治療前使用以增加復位的耐受性。Brandt-Daroff耳石習服法是常用居家康復方法。操作如下:
①坐于床邊;
②快速向患側側臥;
③頭向上轉45°,停留30s;
④坐起,停留30s;
⑤向健側重復上述步驟,雙側交替進行。2~3次/日,5組/次。
5.預防方法
(1)注意安全
盡量保護自己,避免遭受頭部外傷。
(2)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長期處于一個體位工作或學習、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等,合理鍛煉,循序漸進,避免劇烈運動;生活規律,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保證睡眠充足;戒煙戒酒,凡事都有兩面性,遇事緩三秒,多溝通,保持良好心態,樹立正面的情緒,避免抑郁。
(3)合理飲食
清淡少油膩,低鹽飲食,適當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堅持喝牛奶,適當日光浴,忌飲濃茶、咖啡和酒類等刺激性飲料。
(4)改善大腦供血
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引起耳內末梢循環障礙,積極治療和控制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