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西式禮儀課2688元 究竟能讓孩子學習多少?
現代的孩子學習任務是艱巨的,因為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據法新社6月12日報道,在中國上海有種昂貴的西式禮儀課程,課程總共4個小時,主要是學習餐桌禮儀、儀態和社交禮儀方面的培訓,一次課程的學費就要2688元。高昂的學費不僅沒有勸退家長,反而有不少的家長愿意將孩子送到該培訓機構學習,因為他們想讓孩子成為“國際化”的中國人。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熱議,支持者認為,這種西方禮儀課程能讓孩子長長見識,知道點規矩,比如不能在公共場所大聲叫喊影響他人,做事能夠落落大方等。但也有不少網友指出,一節僅有4小時課程的禮儀課,究竟能讓孩子學習多少?而有些激進網友甚至指出,身為中國人,本身就有極其豐富的中國禮儀值得學習,這些禮儀在國際上也是通用合適的,這些家長花2688元讓孩子去學習僅有4小時的西方禮儀課程,本質上還是崇洋媚外的思想在作祟,是對本國文化不自信的集中體現。
這件事情給了我們四個方面的思考,一是這種所謂國際化課程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二是這些尚有富余的家長為何要將自己的孩子送往培訓機構學習西方禮儀;三是我們的家長是否忽視家庭教育,迷信社會輔導;四是國際化是否真的就得學習西方的禮儀?
1 所謂的國際化課程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該項課程被網友詬病的地方主要有兩點,一是僅有4小時的短暫培訓并不能讓幼小的孩子有所收獲,充其量只是走個儀式;二是這些所謂的西式禮儀是否為真,會不會是某個機構的自創,然后招幾個白人來濫竽充數的騙錢把戲?
1.1 短暫的學習并不能讓孩子有所收獲
我們知道,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填鴨式的教育并不能讓知識深入孩子的內心。我們以大學階段的禮儀課程為例,一節禮儀大課就有90分鐘,一周上一次,總共上15周,學生用于學習禮儀課程的時間就要22.5小時。試問,在沒有清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條件下,只是邯鄲學步般機械學習西式禮儀,到最后難道不會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
1.2 課程老師是否有資格、有能力去教育禮儀
我們再把目光轉移到教授西方禮儀課程的老師身上,這些所謂白人老師是否真的懂得西方禮儀?我們知道當前外教市場魚龍混雜,有許多原本在歐美地區無法保障自身生存的白人來到中國來討生活。這些白人不識漢字,不會說漢語,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皮膚就能在某所培訓學校領取巨額的工資。這種現象本質上是許多中華兒女崇洋媚外心理的表現,認為只要是外國人的,就一定是優秀的,你根本不知其本身的素質到底如何?
1.3 禮儀的本質
再回到禮儀課程本身,我們知道,禮儀是讓相處之人感到舒服,而不是故弄玄虛,賣弄知識。有些人過分強調刀叉和左右手的概念,一見到有人左手拿刀就不免心生傲慢,當場指出對方的“錯誤”,最好能讓對方下不了臺,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懂“禮儀”。殊不知在傳統西方世界里,基本上是慣用手拿刀,即左手拿刀還是右手拿刀根本沒人在乎,只要自己吃的舒服,不要打擾到別人即可。
以一個西方小故事為例,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在一次國宴上坐在一位新晉的商人爵士旁。該爵士從未參加過如此高檔的宴會,在宴席上顯得很是緊張及拘束。此時前菜未上,商人因和查爾斯王子交談而過于緊張,便端起身前的檸檬水喝了一口,但查爾斯王子卻知道,該檸檬水是餐前洗手之物,本不是給客人飲用的。但查爾斯卻不會當場嘲笑該商人不知禮數,因為他意識到,倘若其用檸檬水洗手,商人就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會變得更加緊張及拘束,故查爾斯也端起本用來洗手的檸檬水,仰頭喝了下去。
這事很好地說明用餐禮儀和待客之道的本意到底是什么,我們學習禮儀不是為了虛榮和賣弄,是為了更好的與人相處,如果僅僅是因為對方拿刀叉的方式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就當場指出對方的“錯誤”,讓對方難堪,這本質上還是一種沒教養的行為。
1.4 這種所謂國際化課程對孩子的成長可能并無多大幫助
綜上所述,若僅僅是讓孩子去學習所謂的國際課程而不進行深刻的教育,則課程本身對孩子的成長是微乎其微的,一是孩子尚小,相關事項根本記不住,二是這所謂的國際化禮儀也不知是真是假,貽笑大方之事尚且不說,倘若因為學習“禮儀”讓孩子養成傲慢之色,失去了對他人的尊重,那會是一件極其悲哀的一件事情。
2 家長送孩子去學習西方禮儀的出發點
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們能夠理解,本質上是為了孩子好,希望能借此提高孩子的素質。在當前社會,熊孩子遍地都是,許多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公共場所內肆無忌憚大喊大叫,上竄下跳,毫不顧忌他人的感受。這些熊孩子不免讓某些家境尚且富余的家長感到憂慮,深怕自己的孩子在未來也會變成惹人生厭、沒有教養的熊孩子。
當然還有一方面主觀的原因,那就是現在這群兒童的家長,是成長與80年或90年代的“新生一輩”。當時的文化市場極其復雜,琳瑯滿目的外國商品充斥在大街小巷里,各種外國電影及動畫片以極其華麗的方式來輸出外國文化。再加上當時信息條件不對稱,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西方是什么樣子,完全是以自己的幻想來描繪西方生活,這就讓許多成長于8、90年代的家長迷信西方文化,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有崇洋媚外的固定思維,這也使得這群家長愿意將孩子送去培訓機構學習。
3 我們的家長是否忽視家庭教育,迷信社會輔導
當前我國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這是讓熊孩子普遍存在的客觀原因。由于當前社會方面的問題,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讓長輩幫忙代養。不然便是將孩子送到托兒所,或者請個保姆幫忙護理。在小孩子最該得到家庭教育之時,家長并未傳授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等到孩子有獨立意識之時,再想進行教育就已經完了。
在許多家長的印象里,長輩辛苦將自己拉扯大,自己也未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壞事,故認為自己孩子交給長輩代養,并不會出現什么差錯,但其實這就陷入了經驗機械主義的固定思維中。平心而論,自己小時候到底是怎么樣的孩子,大家心里沒有底數的話,通過長輩們的對話中也是能了解一二的。
且當前的許多長輩對于孫子孫女過分溺愛,完全是對孩子放縱,孩子犯錯第一時間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指責受害的一方。這就讓幼小的孩子覺得,自己并沒有發錯,這些行為也不是錯誤。他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去打鬧,因為只要犯錯,就會長輩前來收拾殘局,其根本不用對此負責。社會撫養和保姆看管也是同理,試問哪個老師和保姆敢對犯錯的孩子進行教育?家長在發現之后是第一時間反省孩子是否犯錯,還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老師和保姆?答案是顯然易見的。
而在西方禮儀課程方面,花里胡哨的營銷策略正中家長對于孩子成長的焦慮。培訓機構巧妙地抓住現代父母沒有時間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但又不愿意讓孩子墮落的心理,他們將熊孩子的“矛盾點”緊緊把握,引導家長走進他們預先設好的營銷圈套,最終達成推銷課程的目的。
4 國際化真的就要去學習西方禮儀嗎
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大千世界,每個文明都是多姿多彩的,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禮儀,我們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更要保持自身文明的獨立,而不是遷就他人,將自己的本性消除。
我們要認識到世界是豐富且多樣的,如果世界僅有一種聲音,一種禮儀,那將會是整個世界的黑暗。望向世界,我們不必卑躬屈節地迎合西方,也不能因自己文明的優勢而傲視西洋,我們應該做到平等對待。許多移民歐美地區的華人,無論他們如何學習西洋的知識,主動歸化到西方的禮儀之中,他們仍然會視華人為異類。這是現實,更是結果。
在國際社會中,我們只有做到既團結又獨立,在融入世界村的同時又保持自我的獨立性,不卑不亢,才能真正做的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