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童離家20余天不歸家人報警尋人
孩子離家出走已經是習慣,這次時間最長。從12月23日離家至今已經21天了,11歲男童小軒軒終于在今天上午被找回了家。他的父母已經記不清這是他第幾次離家不歸,而這次是時間最久的一次。
小軒軒的爸爸說,針對兒子離家不歸的習慣,他也要再想辦法解決一下,不然以后還會出現擔驚受怕的情況。兒童心理專家則建議小軒軒的家長資訊一下心理專家,找到孩子離家不歸的原因,避免未來其離家給自己帶來危險。
男童離家20余天不歸家人報警尋人
這一次小軒軒離家不歸,是從12月22日開始。那天早上他起床要上廁所,但家里廁所有人在用,于是他就去了外面的公廁,穿著毛衣和拖鞋就出了門。“我們想著他連外套都沒穿,總不會再離家不歸了吧,就沒有跟著一起去。結果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出門再看時發現他已經把平時出門穿的運動鞋拿走了。”小軒軒的父親羅先生給記者講述時回憶到,后來家人四處尋找,還是經人提供線索,次日找回了小軒軒。結果沒想到,媽媽把他接回家的途中,小軒軒又跑掉了。這次他穿上了外套棉服,還拿了一張公交卡。
小軒軒與家人分開的地方是海淀區北宮門地鐵站附近。這幾天家人在附近尋找并沒有任何信息,由于小軒軒身上有20元公交卡,家人判斷這次他很可能會坐車或者地鐵去距離稍遠的地方。
進展|男童被找到住拆遷廢墟里過夜
1月12日上午,羅爸爸告訴記者,他們這幾天通過藍天救援隊和媒體散發尋人信息的同時,小軒軒的老師也幫忙對外散播信息,有老師的朋友通過朋友圈看到這條信息后,發現了小軒軒的蹤跡,本來想留下孩子核實身份,結果又被他走掉了。
于是,小軒軒家人來到發現線索的永豐鎮附近尋找,這里距離他家有10公里左右。上午,終于在一片拆遷區內找到了小軒軒。家人見到他時,其身體無恙,精神狀態也沒有問題。
小軒軒說,他那天離開家人后,坐車到了永豐鎮跟附近村里的小孩玩,晚上就在拆遷區里的廢棄房屋里撿來丟棄的棉被取暖過夜。
對話|男童經常離家不歸兩年來多次報警尋人
據羅爸爸介紹,小軒軒有離家不歸的習慣是從2016年開始的。那年3月份,兒子第一次離家不歸,家人也報了警,后來根據別人提供的線索,才找到兒子。
從那之后,小軒軒就開始多次出現離家不歸的情況,短則一兩天,長則一個禮拜,“光報警就有四次,沒報警的還有很多次。”
羅爸爸說,每次小軒軒被找回來后,家人問他離家不歸去干什么了,他都會說:“跟小朋友一起玩”。起初家人都不相信他的說法,但后來幾次尋找他的過程中確實有人見到小軒軒跟其他孩子在一起,那些孩子并不是他的同學或者伙伴,而是陌生的孩子。
“他有時候會跟路上陌生的孩子玩,也有時候會跟附近住戶的孩子玩,反正走到哪就跟哪里的孩子玩,都是找比他年齡小或者年齡相當的,不會找大孩子玩。”羅爸爸介紹,“他有時候會跟那些陌生的小孩要東西吃,要水喝。晚上沒地方住就在銀行的自動提款間里湊合一宿,夏天的時候就露宿街頭。”
因為小軒軒離家不歸的事情,父母都曾經教育過他,也打過,也罵過,也嚇唬過,也好言相勸過,但是都沒用,隔三差五的他就會離家不歸。沒辦法,后來父母只能對他的動向特別留意,盡量不給他“落單”的機會,一眼不眨的看著他。“但我們都是打工的,也要上班,哪能每天寸步不離的盯著。”
追問|家庭很普通不解其離家不歸的原因
對于小軒軒經常離家不歸的原因,家人也表示說不清楚。“平時對他的管教程度適中,并非過分粗暴嚴厲,也不是放任不管。該說的肯定會說,但也不會給他多大的壓力,并沒有逼迫過他。22日他離家這次就很典型,并沒有人說過他什么,一大早起床就跑出去了。”羅爸爸告訴記者,小軒軒平時在學校的表現也正常,就是有些貪玩。成績上如果老師家長抓的緊一點,也能考90多分,如果松懈一些,就會下滑到7、80分。這些都說明小軒軒本身智力并沒有問題。
羅爸爸說,小軒軒從小喜歡外出,很小的時候一旦哭鬧,抱到戶外馬上就不哭了,而家中的兄弟姐妹都沒有類似情況。接觸過小軒軒的家長和老師都說,這孩子最大的特點是自己主意特別大,膽子也大。
解讀|專家建議:資訊心理機構查找原因
從12月23日離家到今天找回,是小軒軒離家不歸最長的一次。頭幾次他離家不歸,家里人還都很緊張,以為走失了或者被拐賣了。但隨著次數增多,家人也有些“見怪不怪”,用羅爸爸的話說“確實都有點麻木了”。
找回小軒軒后,羅爸爸說,他很感謝老師和社會上關注此事,孩子多次離家不歸不僅讓家里著急,也占用了社會資源,很對不住大家。
但對于小軒軒的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在京打工上班,不可能全天盯著兒子,他想先把兒子送回福建老家,讓家人全身心的看護他。“但腿長在他身上,他要想走,恐怕誰也看不住。北京相對治安還好一些,如果是在老家走失,更容易有危險,也更難找到。”
羅爸爸還想是否能在兒子身上裝定位設備,避免他離家不歸無法找到。但兒子如果拒絕配合,臨走時扔掉設備,也沒辦法。他現在也對兒子的情況非常煩惱。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趙曉認為,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是跟周圍環境,尤其是父母跟其溝通的情況有關。比如,如果父母比較放養孩子,孩子的主意可能就會比較大,自主意識會比較強。再比如小軒軒第一次離家不歸出去玩,被家長找回來后,家長是否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孩子可能只知道離家不歸不對,并不知道為什么不對,危害是什么,怎么做才是對的,這些都可能導致孩子以后仍繼續該行為。但具體原因,還需要家長帶著孩子與心理專家溝通后來判斷。
趙博士同時提出建議認為,將小軒軒帶回老家并非一個好的選擇,帶回老家意味著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可能會對孩子心理有影響。家長最好還是帶孩子去進行一下心理資訊,找到與孩子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離家不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