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進渠精神永遠長存
全國大型灌區躍進渠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安陽縣人民在太行山上興建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灌區控制面積54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萬畝,灌區配套蓄水工程24座,總蓄水能力4600萬立方米。灌區主體工程分為:總干渠,,東干渠,南干渠三條干渠,干渠全長147公里,支斗,農渠等配套系長840多公里。渠道,穿鑿了320座山峰,建成了149個隧洞,跨越過600多個山間溝壑,建了550余座橋,閘,涵洞,架起大型凌空渡槽17座,最高的渡槽超過15層樓,最長的近千米。管區初建于1958年,期間兩下三上,幾經挫折,至1977年全線建成通水,歷時20載,投工3818萬個,投資5300萬元,完成工程量1009萬平方米。躍進渠是安陽縣人民創造的紅色經典,時代神話,人間奇跡。
上個世紀從五,六十年代,男是一個崇尚變革,崇尚理想,崇尚英雄的時代。躍進渠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的驕傲。為了讓漳河澆灌他們那世世代代干涸的田園,除險隊員腰系繩索凌空除險,哪一次不是九死一生?運輸隊員夜闖十八盤,多少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除險英雄牛漳來8次負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放炮能手張玉生勇排啞炮,即使是刀山火海也敢闖。他們為了大渠獻了青春,獻了子孫。有的是父子二人,有的是祖孫三代,前仆后繼,義無反顧。年僅22歲的除險隊員吳生運壯烈犧牲,留下新婚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兒子,老父親望著他的遺體悲痛欲絕,可是當領導問他有什么要求時,他竟將女兒吳秀芳拉到領導面前。這是何等悲壯,何等感人的場面!炮手田保青犧牲后,他的父親和妹妹爭著頂替他上修渠工地。民工王金生犧牲后,老年喪子的父親強忍悲痛,將年僅12歲的小孫子送上了工地。女民工李金茹犧牲時年僅17歲,她的妹妹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繼承了姐姐的遺志。
躍進渠的修建有108個優秀的安陽縣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500多人因工致殘。躍進渠的成功修建,是團結協作精神的勝利。當時的20多個公社共同協作,全縣一盤棋,同心修大渠,沿線群眾舍小家顧大家,無論收益與否,都甘心為修渠做出犧牲奉獻。躍進渠更是科學求實精神的勝利。“質量第一”即刻在大山的最顯眼處,也深深扎根在每個人心坎上,科學設計,嚴密論證,精心施工,嚴把質量關,近千公里的渠線歷經30多年風雨雷電巋然不動500多座渡槽、橋梁、涵洞在一次次山洪襲擊中安然無恙!
在艱難修渠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比彩虹更美麗,比珍珠更珍貴,它就是令安陽縣人民為之驕傲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撓、科學求實、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躍進渠精神。
躍進渠自1972年開灌以來,共計引水30多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1000多萬畝次,解決人畜飲水、有效補充地下水源、改變山區落后面貌發揮了巨大作用。
35年過去了,如今安陽縣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全縣上下眾志成城,信心百倍,迎難而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驚人的成績,這是躍進渠人良好品質的繼承,也是一代又一代安陽縣人講躍進渠精神與實干精神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們應該記住躍進渠,記住為她作出貢獻的人們,更記住她的精神。唯此,我們精神的河流才不會干涸,我們的事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