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最高接診量近700人次,上海十院24小時不斷線堅守急診急救


“今天的急診中班一輩子永生難忘了,不吃不喝不休息,全程沒停過,衣服濕透……”4月17日晚上,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急診搶救室護士牛阿晴發出感慨。簡單的一句傾訴,在急診科內引發共鳴。
為了打通生命救治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十院急診科全體醫護響應號召,24小時不間斷堅守在急診崗位上,單日最高接診量近700人次,堅定守護著生命的綠色通道。
急診搶救室里多是危重癥患者,穿上防護服,一進去就是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休息,衣服常常濕透,繁忙的事務和搶救生命的壓力對這樣一位90后護士來講,或許過于沉重。
“心里也會有波動,也不敢告訴家人……”牛阿晴的聲音哽咽卻堅定,“還好有急診科這個大家庭,有其他科室的兄弟姐妹來支援,大家相互打氣相互鼓勵,我們什么風浪都經歷過,一定能夠戰勝。”
面對復雜嚴峻的疫情形勢,急診急救無疑是健康守護中最艱巨的戰場之一。
上海十院急診團隊在陳艷清主任和莊育剛主任帶領下,克服多線支援的種種困難,全員堅守,持續作戰,堅持保障醫療救治不斷線;姜金霞護士長和杜云海護士長既要總體協調好急診護理安排,也是“急診一家人”的大家長,在救治工作與防護工作的壓力面前,解決困難、鼓舞士氣、凝聚力量。這支經受得住考驗的鋼鐵團隊,也在戰場上不斷完善工作流程,提升應對能力。
一位來自封控區的阿婆因為氣急、心衰,120將其送到醫院后,急診醫生通過問診了解到患者原先就有慢性腎功能不全,此時狀態已不能完全平臥,幾天來尿量只有300到400毫升,檢查后發現其肌酐水平嚴重高出正常范圍。
情況危急,不容拖延!急診醫生將阿婆送入了急診“緩沖區”,立即上血濾機進行緊急血透。莊育剛介紹,急診樓設置了多個緩沖區(戶外帳篷),對病人情況及時研判。在快速抗原篩查和常規核酸檢測后,醫護會穿上“大白”先行開展搶救。兩次緊急血透后,阿婆轉危為安,順利出院。
當然在急診團隊的背后,上海十院的急診急救戰場也離不開各專科的協同作戰。
一名中年男子在家操作工具不當,造成前臂近端接近20公分的創面,肌肉斷裂,血流不止,當120送到十院急診的時候,病人很擔心自己近期沒有核酸報告會不會耽誤治療,但在快速抗原篩查陰性后,骨科創傷中心主任鄭龍坡安慰他:“不用擔心,馬上給你縫合傷口,會處理好的。”
穿著防護服進行精細操作,對技術已經非常嫻熟的醫生來說也是新的挑戰,鄭龍坡細致操作手中的縫合線,22針,平整均勻,血止住了,手臂運動也基本恢復正常,原本擔心恐懼化作了滿滿的感激感謝。
而在隔離艙病房里,通過急診綠色通道收治的一名封控小區高齡產婦,順利生下了一個2850克的男孩,產婦及家屬不由感嘆“娃比核酸報告都要先出來”,對婦產科醫護人員給予的關心照顧連聲道謝。這已經是自3月13日以來特殊病房里迎接的第23個小生命了,背后是婦產科程忠平主任、周健紅主任及整個醫護團隊全情投入的守護。
78歲男性患者,120送到十院急診的時候已經意識不清、肢體偏癱,腦卒中中心接診醫生初步診斷患者為腦卒中,影像檢查提示患者大腦中動脈狹窄后急性閉塞所致大面積腦梗死。
卒中中心主任劉學源積極協調,在為患者完成核酸采樣、等待快速檢測結果的同一時段內,急診取栓術就已經在嚴密的防護措施下開始了。
身著厚重的鉛衣,再罩上防護服,張全斌主任和周曉宇副主任帶領團隊,經過SWIM取栓、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一系列高難度操作,患者梗阻的腦血管恢復通暢,此時距患者上手術臺僅僅過去了50分鐘,及時的手術為患者挽救了更多寶貴的神經細胞。術后當醫護們脫下防護服及鉛衣時,手術服上已浸滿了汗水。
近幾日,上海十院的急診平均每天接診病人接近500人次,每天接收120救護車60輛,胸痛中心、腹痛中心、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麻醉科、放射科、超聲科、檢驗科……上海十院的醫護人員們不眠不休,用醫者擔當守護著生命健康。連續工作多日的牛阿晴被強制休息,但她還是牽掛著團隊的兄弟姐妹們,她對護士長說:“如果需要,隨時叫我。”
作者:李晨琰 陳磊磊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