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常見的七個誤區,你都知道嗎
我們都知道,生不出孩子,不一定是女性的問題,男性精子如果存在問題,那勢必也會影響懷孕。
正常妊娠不僅需要母親提供肥沃的“土壤”,更需要父親“播種”出優質的種子。
然而現在許多人仍然對男性不育這件事有許多不正確的認識,關于男性不育的七個常見誤區,你知道嗎?
01 正常性功能=正常生殖功能
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精液質量、染色體異常、內分泌激素失調,免疫抗體因素、心理因素等等。
所以,擁有正常的性功能只能代表不會存在由性功能障礙造成的不育,不代表你也有正常的生殖功能。


02 有孕育史,就一直能生育
不育癥分為原發性不育和繼發性不育,所謂繼發性不育就是指曾經有過致孕史而現在不能孕育。
需要明白的是,曾經有孕育史只能反映當時夫婦的生育能力,而不能代表現在的生育能力。
03 禁欲時間越長,精子質量就會越好
一般來說,排精后的1-2天,睪丸就會產生新的精子,所以每周2次左右的性生活是有助懷孕的,并非禁欲時間越長越好。如果長時間禁欲,精子長時間儲存在附睪內,會進一步加劇精子的氧化損傷,導致精液質量下降,反而不利于懷孕。
04 醫生,我只想查查精液
有些男性患者面對醫生詢問一些相關病史,例如未避孕未育多久了,既往生育史,同房頻率、女方月經情況等等會覺得很不耐煩,覺得我就是來查下精液檢查而已,問的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干嘛?
當然精液檢查是男性生育力評估最基本的檢查,但是絕不是唯一指標。通過了解不育時間,性生活頻率,既往生育情況等等,再結合精液檢查情況對于評估患者不育的嚴重程度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05 精液檢查做一次就夠了
還有一些男性患者,做了一次精液檢查,再安排做的時候就會覺得“怎么查了又查啊~”
影響精液狀況的因素非常多,禁欲時間,近期有無發燒、泡溫泉、是否有服用一些影響精子質量的藥物等等。
因此,單憑一次精液檢查結果不足以反映真實的精液狀況。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建議精液常規檢查至少需要查2次以上,并且兩次精液檢查需要間隔2周以上。


06 生育功能與生活習慣無關
其實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對于男性生育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熬夜、酗酒、抽煙、久坐都是不利于精子的。
有人可能反駁:“我身邊有人有這些習慣,也可以正常生育啊。”
但是每個人個體差異很大,有些人可能即使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依舊能夠生育,有些人也確實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不育,因此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角度來講,防范不育的最簡單的方式,也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07 精液檢查正常=女方的問題?
事實上,就算精液報告顯示結果正常,也不代表男性可以松一口氣。因為通常患者口中的正常,僅僅是精液常規分析正常,但常規精液檢查結果正常≠可以生育!
常規的精液檢查結果只能體現精液含量、氣味、顏色、液化時間和精子的數量、活動力、活動率、形態,而精子內部結構、受精能力和遺傳物質是無法得知的,因此這部分可能產生的不育問題是無法從常規精液檢查中得出的。
另外,據統計,不育夫婦中約有10%屬于原因不明性不育,夫婦雙方目前可以做的所有檢查可以是正常的,但就是不能懷孕。比如說一對夫婦婚內無法生育,而當他(她)再婚時,又很容易懷孕。
所以,如精液檢查結果正常,在女方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后,如果基本正常,那男方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溫馨提示:若有其它關于男科及不育方面的問題呢,也可以直接在評論區或私信留言,我看到信息后會盡快回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