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南太援助很“接地氣” 為島國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各國之間加強交流,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太平洋島國近來多次成為輿論焦點,其中有澳大利亞方面對中國援助的肆意詆毀,也不乏西方媒體對太平洋島國債務問題與中國援助的無端牽扯。
國際發展援助作為國與國之間的善舉,理應受到各方的支持和歡迎。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近年加大對外援助的力度,這為島國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一方面,中國增加的援助彌補了傳統援助國,也是該地區最大援助國澳大利亞不斷減少的援助預算對太平洋島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中國的援助以基礎設施為重點,與澳以社會服務、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為主的援助形成有效互補。然而,澳大利亞卻把中國的發展援助視為對其地區霸主的挑戰,視作地緣政治的競爭,千方百計抹黑中國援助,其零和思維可見一斑。
另一個話題是把中國援助和受援國債務掛鉤,這不是對援助機制缺乏常識,就是別有用心。一個援助項目之所以能產生,前提是受援國提出相關援助請求,再由援助國和受援國共同商定援助形式與援助計劃,所有援助計劃都要經過受援國政府同意才能實施。而且,太平洋島國急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資金,借錢發展經濟是一個必然過程,控制債務水平是一個技術問題,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關于外債問題,南太平洋大學的Neelesh教授總結道,對斐濟而言,外債當然是個問題,但它只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眾多大問題中的一小部分。《瓦努阿圖商業評論》也曾指出,中國援助帶來的經濟發展正在幫助瓦努阿圖脫離債務陷阱,而不是相反。
中國援助是否有效,太平洋島國的政府和人民的評價才是唯一標準。用“接地氣”形容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援助再合適不過。筆者曾經親自探訪中國在斐濟和瓦努阿圖的援助項目,當地島民對中國援助的公路、橋梁、教育和醫療設施贊不絕口,甚至對參與援建的中資企業耳熟能詳,來自中國的援助企業、工人和項目已經和當地社會融為一體,成為太平洋島國不斷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所有援助項目都很完美,我們仍然需要在援助機制和援助規劃方面多一些系統性與科學性的思考,使項目在前期論證、中期建設和后期規劃等多個階段都能順利銜接,長期造福于當地民眾。
正如我們的援助仍需要不斷完善,受援國政府對自身經濟發展的規劃和預期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主要取決于其政策是否適合自身的國情和發展階段。換言之,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援助作為外因是一個能不能為我所用的問題,絕對無法一錘定音。也因此,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援建企業,對于援建項目的審查和規劃都很謹慎,中國援助的目標是最大程度上促進雙贏和共同發展。這一目標正在逐步實現,中國和太平洋島國之間的貿易水平節節攀升:中國已經成為斐濟和瓦努阿圖的第一大進口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基里巴斯和瑙魯的第二大進口國,湯加、薩摩亞和紐埃的第三大進口國。中資企業也在當地不斷擴展市場,經營蒸蒸日上。曾經承建坦贊鐵路的中土集團至今已經在7個太平洋島國建立分公司,除了中國的援助項目之外,還承接了來自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的多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那些把中國援助視為“撒錢”的個別人士,真可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