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生物制劑有助減銀屑、護心臟
銀屑病——顧名思義,是指患者免疫系統紊亂,攻擊皮膚,導致紅腫及皮屑等,但除此之外,銀屑病患者更應關注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發現,銀屑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其影響性甚至超越傳統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正因如此,選擇治療時,患者必須顧及清除“銀屑”之余,更需留意注意保護心血管。一項最近研究顯示,新一代生物制劑能幫助減少銀屑之余,更可整體降低全身的炎癥反應,包括心血管,整體改善銀屑病患者的健康狀況。
(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會主席、皮膚科專科陳厚毅醫生)
銀屑病不具傳染性 屬免疫系統病癥
銀屑病以往被稱為“牛皮癬”,但香港皮膚健康基金會主席、皮膚科專科陳厚毅醫生糾正,“其實銀屑病并不是癬,牛皮癬這個舊名稱,往往令人誤會它具傳染性,但其實它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類型是斑塊型銀屑病,影響著8、9成患者。其背后成因是免疫系統出現錯誤訊號而自我攻擊,從而令皮膚角質細胞過度增生,出現粉紅色或紅色損傷,覆蓋著銀白色鱗屑,但完全不會傳染他人。”
雖然,醫學界暫未掌握免疫系統自我攻擊的原因,但陳醫生表示,情緒壓力、皮膚損傷或外傷、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藥物如部份血壓藥及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天氣干燥都是風險因素。“當中亦有遺傳因素,若父母任何一方患病,子女患病的機會會提高10至15%。”
皮屑以外 全身上、下、里、外均受病情破壞
銀屑病的病發原因目前仍然不明朗,但醫學界普遍相信與身體的T細胞有關,“T細胞是身體白血球細胞其中一種很重要的細胞,它會釋放出腫瘤壞死因子TNF,TNF會隨血液流動到達皮膚,從而刺激角質層不斷加速生長,形成皮屑。”陳醫生解釋。
陳醫生指出,這些皮屑可以影響身體任何一個皮膚部份,包括指甲、頭皮及手腳掌,但部份如出現于頭皮的損傷可能不容易察覺,患者有可能患病亦不知;此外,有約一半銀屑病患者亦同時患有指甲銀屑病,令指甲表面出現不規則點蝕、指甲下圓形區域變色、指甲從指甲床中分離、指甲增厚等。
除了指甲可能出現病變,亦有高達42%銀屑病患者有機會發展成銀屑病關節炎;據一個香港的研究顯示,有60%銀屑病患者于發病后約5.4年,便會發展成銀屑病關節炎。“通常銀屑病斑塊出現于頭皮的患者,會有約4倍機會發展成銀屑病關節炎,若出現于指甲者,則高約3倍,而若銀屑病關節炎涉及到指甲及手指關節炎,其手指變形的風險亦會明顯增加。”陳醫生說。
由于銀屑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因此會同時破壞身體各個器官,可引發不同疾病,如影響消化系統,有機會導致克隆氏癥等;此外,亦有機會影響手指和腳趾的活動能力,當然亦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及生活質素。
(銀屑病會影響到的器官?)
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較傳統風險因素更高
除此以外,心血管亦同樣會受病情影響,后果嚴重,陳醫生引述研究表示,“銀屑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風險達57%,超越傳統高危心血管風險因素 。有研究就希望找出銀屑病與動脈硬化之間的關系,而近年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內皮前驅細胞(EPC)的指數與動脈粥狀硬化關系密切,甚至被用作診斷動脈硬化的亞臨床用生物標記,故研究人員通過比較銀屑病患者與健康人士的EPC指數,來分析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情況。若EPC指數越低,代表其心血管情況越差。”
研究人員找來一組沒接受生物制劑的銀屑病患者及一組健康人士作對照研究,發現患者組其中一種EPC指數—CD34+EPCs普遍均明顯低于健康人士組,反映他們的心血管情況明顯較差;在量度患者的銀屑面積嚴重度指數(PASI)后,亦發現患者的EPC指數越低,PASI分數就越高,代表他們的銀屑病病情越嚴重,心血管健康情況亦相對較差。
傳統治療方案各有限制 未必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
要治療銀屑病,陳醫生表示,治療方案有外用藥物、光線療法、口服藥物及注射藥物四大類。但大部份治療方案多針對改善皮屑問題,而且各有限制,如外用藥物多用于治療輕度至中度的銀屑病,病情嚴重的患者未必適合,而皮質類固醇的療效更有機會因重復使用而下降;光線療法雖可改善病情,但不能完全清除斑塊,長期使用更會加速皮膚老化及增加患上某些皮膚癌的風險;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一般之余,更可能帶來如高血壓、高血脂、癌癥等副作用。
“相對傳統藥物,利用生物系統,如微生物、植物或動物細胞制造的生物制劑,由于針對性高,療效較佳,能有效清除銀屑之余,副作用亦較少。但除了清除銀屑癥狀,醫學界亦希望能整體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以至其他全身性的炎癥。為了解生物制劑能否助患者達到此目的,有專家就對其中一種生物制劑IL-12/23抑制劑‘烏司奴單抗’作出研究。”陳醫生說。
(香港常用生物制劑種類)
(醫生選用生物制劑時需考慮的限制——根據英國皮膚科醫生協會(BAD)2017年指引)
研究:生物制劑IL-12/23抑制劑 明顯降低炎癥反應
此研究同時招募了一組病情中度至嚴重的銀屑病患者及一組健康人士,以F-FDG PET/CT影像檢查來檢視兩組人士于肝臟、脾臟、主動脈其中四部份的炎癥狀況,進行對照比較,另于患者組抽出10人接受IL-12/23抑制劑治療,在達至PASI 75后,再以相同方法檢視炎癥反應情況有否改善,以了解藥物療效 。
“炎癥反應程度與F-FDG顯影劑的攝入量成正比,即炎癥反應越嚴重,F-FDG顯影劑的攝入量亦會越多。結果發現,對比健康人士,患者的F-FDG顯影劑攝入量明顯較高,反映患者身體內的炎癥反應嚴重,而且BMI超過25的肥胖患者及病情中等至嚴重的患者,其攝入量均較高,反映具此兩類特征的患者的炎癥情況特別嚴重,需加強留意患者的心血管風險及代謝綜合癥。”陳醫生解釋。
持續接受治療 有效降心血管炎癥達4年
“而在接受治療后,研究人員發現患者的F-FDG顯影劑攝入量明顯下降,量度不同內臟的F-FDG顯影劑攝入量亦有明顯下降的跡象,反映生物制劑IL-12/23抑制劑能有效改善體內的炎癥反應,包括不同動脈。研究亦反映出持續接受治療能有效減低患者的心血管炎癥長達4年,另亦有助減低肝臟和脾臟的炎癥。雖然仍需更多研究證實,但及早達至PASI 75,或有助預防代謝綜合癥及心血管問題。”陳醫生續說。
以上的研究有助證實采用適當的生物制劑對改善銀屑病患者不同內臟的炎癥反應,以至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有一定效果,陳醫生建議,患者不妨向醫生了解更多生物制劑的成效與限制,評估病情適合采用的藥物。而除了用藥,患者亦要從生活習慣入手,妥善護理病情,如戒煙、酒、辛辣食物、保持均衡飲食、不要搔抓皮膚、保持愉快心境、充足休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皮膚過于干燥,以免刺激或誘發病癥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