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大癌癥統計報告出爐 香港仁生癌癥中心帶您解讀
疾病,是每個人繞不開的話題。而其中的“癌癥”,更是聞者生畏。2016年,22%的死亡緣于癌癥,使癌癥成為了僅次于心臟病的第二大死因。本世紀,癌癥預計將成為世界各國首要的死亡原因,以及延長預期壽命最重要的障礙。近期,美國、中國、全球三大癌癥統計報告相繼出爐,反映出了全球范圍內癌癥發病和防治情況。
美國癌癥報告:25年死亡率下降27%
2019年1月8日,影響因子高達244.585的“神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發表了《2019年美國癌癥統計報告》。《報告》認為,過去二十年癌癥死亡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吸煙的穩步減少以及癌癥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的進步。
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美國癌癥新發病例將達176萬余例,比去年略高,但預計死亡病例60.6萬比去年略低;癌癥死亡率持續下降,總體相對1991年峰值下降27%,相當于死亡人數減少262萬。
總體來看,種族導致的癌癥發病、死亡差距進一步縮小,但社會經濟地位差距導致的癌癥死亡率差距在過去30年持續拉大,尤體現在更易防治的癌種。
中國癌癥報告:肺癌發病率最高
反觀中國數據,亦能有所發現。
2018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此數據來自于2017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的31個省、市自治區腫瘤登記處2014年的惡性腫瘤登記資料。
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男性211.4萬例,女性169.0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癥。
2014年全國癌癥死亡人數為229.6萬,男性145.2萬,女性84.4萬。
2014年,全國發病率前5位的癌癥依次是: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乳腺癌。
2014年,全國惡性腫瘤導致死亡人數前5位的癌癥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
全球癌癥報告:中國引起重視
2018年9月12日,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報告發布,評估了185個國家36種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預計有1810萬新增癌癥病例(男性950萬+女性860萬),并有960萬人死于癌癥(男性540萬+女性420萬)。
就性別而言,在男性中,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癥,其次是前列腺癌和結腸直腸癌;導致癌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肺癌,其次是肝癌和胃癌。
在女性中,乳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癥,其次是結腸直腸癌和肺癌;導致癌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乳腺癌,其次是肺癌和結腸直腸癌。
就地區而言,亞洲的新增癌癥病例以及因癌癥死亡的人數均排在首位,占比分別為48.4%、57.3%。其中,中國是全球新增癌癥病例以及因癌癥死亡的人數最多的國家。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癌癥的發生?
從相繼出爐的美國、中國、全球三大癌癥統計報告中,可以很直觀的看出,癌癥的全球負擔正在加劇。其主要因素包括,老齡化、人口增長和發展中國家民眾由于社會和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不良習慣。
在中國,這個問題同樣刻不容緩。中國目前正處于加速老齡化和“不良生活習慣增加”的階段,包括環境和食品污染,導致癌癥發生率持續升高。同時,由于早篩等手段的不普及,以及其他種種原因,中國癌癥死亡率遠高于發達國家。
人們總是問,到底為什么會得癌癥?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癌癥的發生?
必須承認,癌癥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癌癥發生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外在因素,也就是外在的環境因素,二是內因,也就是個體自身的因素。
環境污染
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這是癌癥發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吸煙酗酒
關于吸煙,吸煙會增加多種癌癥的風險(包括肺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等),這已經是普遍的共識。酗酒同樣增加患癌風險,主要與消化道癌癥的發生有很大的關系,酗酒者患癌風險高于非酗酒。吸煙又喝酒,錯上加錯,風險不只是疊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
輻射暴露
所謂的輻射暴露主要包括電離輻射和紫外線輻射,都屬于物理性致癌因素,具體說就是X射線、伽瑪射線等電磁輻射以及質子、a粒子、重粒子等放射性粒子產生的粒子輻射,以及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長期暴露于自然界以及醫學和生活中的各種來源的電離輻射,可發癌癥。
病毒感染
某些細菌與病毒的感染與癌癥的發病也相關,比如,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原發性肝細胞癌有關,人乳頭狀瘤病毒與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有關,EB病毒與鼻咽癌、某些淋巴瘤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和胃淋巴瘤有關。
缺乏運動
久坐,少運動,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不運動或極少運動。久坐加上飲食無節制,體內積聚多余的脂肪,造成超重肥胖,肥胖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結腸癌等的風險。
飲食不當
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水果蔬菜吃得少,肉類特別是加工肉吃得多;要么營養不足,要么營養過剩;二是不良飲食習慣,比如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喜歡吃腌熏烤炸類食物。
生活方式
很多癌癥的發生也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關系,除了前面說到的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和久坐、不良飲食習慣、肥胖或超重,還有熬夜等。
心理因素
關于癌癥發生與心理因素的關系目前尚不明確,但長期精神萎靡處于負面情緒中,確實可能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比如睡眠不好的問題,影響食欲,削弱機體免疫力,有可能間接增加癌癥風險。
藥物濫用
藥物是一把雙刃劍,永遠具有兩面性,在帶來療效的同時,必定有一定的副作用,罕見有單一作用的藥物。化學藥物本身是一種化學制劑,某些藥物的不恰當濫用可能無形中使治療用藥變身成了一種致癌劑,特別是長期大量使用。
遺傳因素
某些癌癥確實存在遺傳傾向,比如乳腺癌、結直腸癌等。但必須注意,癌癥不會直接遺傳,只是癌癥易感性的遺傳。近年來又有所謂“隨機運氣因素”之說,但不管怎樣,我們應該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可控可防的因素中。
癌癥防治,刻不容緩
2018年5月,全球權威癌癥機構——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與美國癌癥研究所(AICR)——聯合發布了2018版癌癥預防報告,從飲食、營養和運動等方面提出了十條防癌建議。
這份名為《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的重要報告涉及來自5100萬人的數據。《報告》指出,現在的證據表明,約40%的癌癥病例是可以預防的。
十條“防癌攻略”:
保持健康的體重——保持你的體重在健康的范圍內,避免成年生活中的體重增加。
保持身體活躍——多走,少坐。
吃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類的食物——每天至少吃30克纖維、400克水果和蔬菜。
限制“快餐”——限制富含脂肪、淀粉或糖的加工食品,以幫助控制卡路里攝入。
限制紅肉和加工肉——吃適量的紅肉(每周不超過約3份,相當于約350–500克煮熟的紅肉)以及微量的加工肉。
限制含糖飲料——多喝水和不加糖的飲料。
限制飲酒——為了預防癌癥,最好不要飲酒。
不要使用補充劑來預防癌癥——通過飲食來滿足營養需求。
對于母親來說:如果可以的話,用母乳喂養寶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嬰兒先用純母乳喂養六個月,然后再配合適當的補充食物喂養2年或更長的時間。
如果可以的話,在癌癥診斷之后,也遵循這些建議。
仁生腫瘤及癌癥中心致力為患者提供優質、有效、周全的整合性冶療。醫療團隊由多名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專科醫生組成,匯集多位資深腫瘤科專科醫生、專業中醫師和專科護士,致力為求診者提供專業的癌癥咨詢、風險評估、檢查、診斷、冶療和護理服務,配合薈萃中西多元療法及先進的醫療設備,為患者在冶療路上作全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