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罵后是這個反應的娃,家長要多操心,問題要比頂嘴嚴重多了
原標題:挨罵后是這個反應的娃,家長要多操心,問題要比頂嘴嚴重多了
在中國,大家的潛意識里認為,孩子就要打才可以成才,也就是“不打不成器”的觀點。因為家長們發現,單單靠和自家孩子講道理有時是無法起到理想的教育成果的,很多時候孩子仍舊會犯相似的錯誤。而通過打罵的方式,孩子們可以很快的記住自己的錯誤。
可是,打罵的教育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其實,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會起到非常不好的影響,可是這一點許多家長并不知曉,或者說是可以忽略了。一般情況下,孩子犯錯被家長訓斥后,最讓人生氣的反應就是“頂嘴”。
家長非常不喜歡聽到孩子和自己“頂嘴”,這時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叛逆期到了,不好管教了,需要操心更多,其實,真正應該讓父母操心的反應卻是“沉默”。在家長眼中,孩子默默忍受自己的訓斥是“乖巧”的表現,意味著順從,這樣的孩子是最讓人省心的。
其實,這樣的孩子才是最應該讓家長們操心的,因為這些孩子把所有的想法和傷痛都深埋心底,時間長了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所以,在發現孩子挨罵后不頂嘴而是表現的沉默,家長們就要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家長們要更用心對待孩子才行。
只有內心有很大的恐懼,孩子才會沉默
有些孩子在受到責罵后會因為太過恐懼而變得沉默,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自己有其他的反應,會招致更加可怕的后果。孩子雖然年紀不大,大人們也常常會忽略孩子的情緒,覺得孩子小能有什么情緒。其實,孩子雖小,他們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受到責罵也是會難過、恐懼。
大多數有沉默應對責罵的孩子,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大多比較暴力,在自己受到批評后只要為自己辯解就會招致暴力對待,時間長了孩子們就養成了沉默應對的習慣,這樣也是一種自保的手段,為了不讓自己受到更嚴重的傷害。
這樣的孩子因為長期生活在惶恐之中,就會變得越加的膽小,遇到困難也會習慣性的退縮,哪怕自己有這個能力,他們也不會主動去嘗試。他們的內心一直是不自信的,更是敏感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好好自省一下,如果一直不自我反省,有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沉默也可能意味著,他們已經不再相信家長的愛
其實,孩子被罵后保持沉默不見得都是怕挨打,有些孩子表現得沉默,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父母還愛自己。因此,他們不再在乎家長的責罵,也不在乎家長如何對待自己,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父母喪失了信心,不再相信他們。
如果發現孩子不再緊張父母如何看待自己,這就說明孩子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和父母已經沒有多大關系了,自己和父母就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這也導致很多孩子會變得非常叛逆,甚至誤入歧途。在發現孩子有這種情況出現,一定要及時采取措施。
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讓他們相信父母還是愛自己的。不要等到孩子真的叛逆無法規勸的時候才后悔,因為這種現象絕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那么,如果發現孩子沉默應對責罵,父母們的正確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沉默應對責罵后,就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是真知道錯了,還是單純害怕挨打,亦或是在內心怨恨父母。和孩子溝通也是為了可以讓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正確疏導他們的情緒。
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家孩子養成健康的性格,不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不健康。其次,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家長交流,這時候家長可以采取帶著孩子出去活動,讓孩子發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了,再和他們溝通。
要知道,一旦孩子被責罵心理肯定是不舒服的,如果不能及時溝通疏解孩子的不良情緒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通過運動的方式讓孩子發泄不滿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也有助于孩子能有養成良好的性格,變得陽光、開朗。
事實證明,很多選擇沉默因對家長責罵的孩子,大多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家長們千萬不能輕視這種現象,要及時了解孩子如此表現得原因,要知道引發孩子沉默的原因有很多。如果不能正確應對,可能會引發非常不好的結果。不要再誤認為孩子的沉默是知錯,誰也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如何想的,不要真的到了無可挽回之時才追悔莫及。
孩子的行為和性格是迷霧中行駛的海船,沒有指明的燈塔,只能在海里隨波逐流。給孩子講道理可能講不清,如果是講一個故事呢?蟬聯三年暢銷榜的《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針對2~6歲孩子設計,一套10冊,每冊最后都有附給家長的話,讓家長了解兒童的心理,解決育兒過程的困惑。中英雙語繪本,還可以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做自己、講誠信、好脾氣、懂安全、不害怕、能團結、講禮貌、會分享、我能行、好習慣。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行為,養成好性格。
原價150元,店鋪活動現價,10冊6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后,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
有需要的父母點擊下面鏈接即可購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