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木谷醫療科技董事長張逸凌人工智能和手術機器人是骨科...
來源:新浪財經
7月29日,2021年《財富》40U40創想會在上海舉行,北京長木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逸凌出席并進行分享。

張逸凌介紹長木谷專注于骨科的人工智能和手術機器人研發。他表示人工智能和手術機器人是骨科領域里未來的大趨勢,未來骨科手術的智能化、精準化一定是未來整個行業的趨勢,所以他們致力于為每一位骨科患者提供最好最精準的醫療服務。
張逸凌介紹自己曾經是一名骨科醫生,在中國當過醫生在美國也學習過,他是從一個骨科醫生學習蛻變成長為現在的企業家,希望他們的產品能夠幫助更多的骨科醫生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
他直言在中國我們的患者是很不容易的,只要在大醫院比如像在北京的大型三甲醫院,每天患者需要去排很長的隊去看醫生;醫生也很辛苦,需要每天看(診)很多患者。
所以在整個大趨勢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長,骨科一定是一個非常大的醫療健康領域,而且我們的關節也是骨科里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隨著我們人口老齡化的增加,患有關節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這也是致死、致殘率最高的疾病。從全國甚至全球的大數據可以看到,擁有關節問題的人群在中國已經有兩億多快三億了,而且關節疾病手術,關節置換手術是它的終極治療手段,在中國這個手術的增長率每年是20%到30%。
“現在中國的醫生缺乏一個非常好的手段在術前進行手術的彩排和演練,很多情況是在術中才能看到患者的骨科是什么樣的情況,而且每一個患者的病情也不太一樣。所以導致手術的精準度一直是每一個醫生追求的一個很大的目標,如果手術做好的話,就不會出現雙下肢不等長、骨折甚至脫位這樣的并發癥,所以對于患者來說只有一次機會;對于整個行業而言,行業效率并沒有非常大的提升,因為做每一臺手術前,并不知道需要用什么樣的關節、什么樣的型號,只能在術中知道,所以這就需要準備非常多的器械和工具、假體去為了這一臺手術。而每一個患者,我們都希望他就這一次機會,讓每一個患者都沒有遺憾,讓每一臺手術都精準無比,這是所有做醫生,特別是做骨科醫生都要追求的一個目標,我們希望每一位患者走出手術臺都沒有任何遺憾。”張逸凌說。
張逸凌介紹現在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一個算法,基于人群的大數據,以及醫生專家的經驗。
“我們做出了一套AI的算法,可以在手術前三維地把這個手術模擬一遍,術中我們通過3D打印的方式,導航的方式,手術機器人的方式進行精準的手術方案。而我們所有的患者,其實享受到這樣好的服務其實只需要拍一個CT就可以了,我們可以把這個CT從二維圖像轉化成三維圖像,通過我們的深度學習的算法,在手術前幫助醫生制定一個非常詳細的手術策略。”
沒有這個人工智能要靠工程師的話,可能要做一天到兩天的時間,但是通過AI技術深度學習技術,在五到十秒鐘把這些圖像進行一個準確地分割。同時,針對不同的病例,比如一些階梯化治療的方案,包括壞一半的膝做單顆做全膝,包括膝換了之后換了關節之后做返修,張逸凌團隊也推出了一些不同的解決方案去解決這些問題。
“這是一個病人,這個老奶奶已經七十多歲了,她五十多年前有了骨折,自己愈合了,所以她的膝關節有非常嚴重的關節炎,常規來說手術是非常難做的,老奶奶去了很多醫院,輾轉了很多地方都沒有辦法,都沒有人給她做手術。而她找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就用我們的AI技術進行了一個非常好的三維建模,并且我們能夠很好地把骨塊、骨墜、缺損,通過深度學習技術識別出來,然后建立一個三維的模型,我們可以用計算機在手術前用電腦就可以把這個手術做一遍了,我們可以給他試不同的假體,試不同的模型,不同的解決方案,我們都可以給他在計算機里嘗試,通過計算機、人工智能的方法,醫生就可以在手前用五到十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這整個手術演練一遍,而不用在手術臺上打開之后才去決定要用什么樣的假體。患者最后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當天就能下地,術后兩天就出院了。”張逸凌用圖片介紹說。
接下來張逸凌又介紹了手術機器人,“我們能通過光學的追蹤方式以后機械臂的控制,可以用我們的手術機器人通過AI和ROPA的方式把我們的術前計劃術中非常精準的實施,達到非常精準的術中的結果。所以前期只要患者拍一個CT,通過CT數據我們就能夠對它進行一個三維建模,進行一個很好的手術設計演練,在術種植我們就可以通過機器人對它進行一個精準的定位。”
最后張逸凌表示希望把他們的整套解決方案帶給醫生,讓更多更年輕的醫生,更加基層的醫生用到很好的解決方案,讓他們能夠成長成非常有經驗的手術醫生,讓更多的患者在基層能夠享受到我們的醫療服務。
提問環節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張幃問到如何讓醫生和患者接受這種高科技,張逸凌表示在中國這種技術對于醫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剛需,植入到人體內的器官要用一輩子,術前必須要經過演練,但是中國的醫生并沒有好的一個手段和工具,很多在美國很好的數字化的工具進入中國之后會非常昂貴。因此張逸凌回國的時候就提出設想:能不能通過AI技術,以及我們的數據,把手術做成一術前計劃的模擬產品,把這個術前計劃的產品做成一個三維的方式提供給醫生。
張逸凌介紹在他前期回來,跟北京301醫院、協和醫院和積水潭醫院的專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覺得這真正能解決臨床的問題,所以跟一起建立了這個研發的小組隊伍。從2019年開始,他們把產品逐步地和醫院合作,逐步地用在臨床科研,到現在我們全國有300多家醫院的醫生都在使用他們的產品了,而且很多縣醫院的醫生也開始使用。
“這樣醫生可以在每一臺手術之前就彩排一次,用計算機的方式把這個手術做一遍,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對臨床有剛需,對患者有價值,這個醫生自然就會用了。”張逸凌解釋。
《財富》新媒體執行副主編楊安琪問到產品的壁壘和公司的壁壘問題,張逸凌從三個方面展開介紹骨科的人工智能以及手術機器人領域。
第一,它是一個醫工結合非常重的一個學科,單純有好技術的醫生是做不出這樣的產品的,因為他不懂工科和工程;單純好的工程師也非常難做出這樣好的產品,因為他不懂醫學和醫療,所以需要一個醫工結合的團隊來做這件事。張逸凌介紹長木谷是一個典型的醫工結合的團隊,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長木是他們的一個小區,谷是硅谷。所以長木谷團隊的構成:張逸凌是醫學出生,還有清華大學做導航機器人的,還有做AI的,所以他們是一個醫工結合的團隊。張逸凌表示這樣團隊從臨床的實際問題出發,通過技術和工程手段做出來產品,才是真正解決臨床問題的。
第二點是數據的優勢,這是一個中國做AI骨科可以彎道超車的因素。如果做別的行業比如芯片、航母等等,可能工業基礎是有不同的。而做人工智能中國跟美國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是同步開始的,大概都是從2015年、2016年開始做起來,而中國地大物博,各種各樣的復雜病例、復雜的數據比如張逸凌之前介紹的非常嚴重的關節炎的患者,在美國是見不著的。
“這樣的話我們的產品做出來的話,就能解決美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在AI的骨科應用中我們就很有機會彎道超車。”張逸凌補充解釋。
第三是產品本身要解決的臨床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醫生非常高頻而且剛需以及市場大的一個領域,張逸凌團隊將美國昂貴的彩排服務普世化了,“我們希望我們更多的基層醫生和患者能夠享受到世界最頂尖的服務,這就是我們的愿景”。
在這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情況下,再加上張逸凌團隊是全球最早一批做骨科AI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方向的公司,這樣張逸凌團隊保持領先,而產品越領先,就會有更多的醫生參與,讓醫生的價值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