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嗎?如果偏高一點可以嗎?

【專業醫生天天與您說健康】
對糖尿病人來說,最關注的問題莫過于如何把血糖降下來,而血糖能降到多少才合適,也是一個讓人焦心的問題,看著經常上上下下變化的血糖,總是或多或少對自己的降糖效果有擔心。其實,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沒有必要為幾個數字過于擔憂,如何理解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對血糖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時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時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時血糖大于11.1mmol/L從中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將血糖控制在糖尿病診斷標準以下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能降到正常血糖范圍那是最理想的結果了,在“至少”與“最理想”之間是有一個區間的,這也就給血糖的控制效果提供了可浮動的空間,意味著不同的人在控制效果上是可以有不同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其次,來了解一下,高血糖的危害是什么?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并非像感染了細菌病毒一樣所導致的,是長期高血糖損害了血管內皮后,大量的脂肪沉積其上,引起炎性反應,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最終引起心、腦、眼、腎等全身器官的病變所致。所以,對糖尿病人來說,控制血糖是重要的,但還要同時對血脂、血壓等進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阻止與延緩并發癥的發生。
其中,對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尤其重要,它是血管內皮受損后引起血管病變最直接的因素,如果能將其控制在較低水平,即使血管內皮有受損,發生病變的程度也會大大減輕;臨床上對糖尿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要求非常嚴格,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于1.8mmol/L更是最理想的目標,特別是對糖尿病病程較長的患者來說,比控制血糖更為重要。因此,在低密度脂蛋白得到嚴格控制的基礎上,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10.mmol/L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非一定要控制到正常值。
再有就是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血管病變或多或少都會發生,有了病變的血管對高血壓的承受能力下降,不僅會進一步加重血管的病變,而且還可能使斑塊及血管破裂引起嚴重后果。因此對病程較長及老年患者來說,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相當重要,患者的獲益比一味地追求把血糖降到正常值更為重要,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10.mmol/L也并非不可以。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的治療應當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是降血糖,血糖降到多少應結合病情、年齡、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其它指標的控制情況來要求,簡單總結如下: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控制達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力爭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病情較長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小于10.mmol/L的基礎上,重點應關注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是否能控制達標。【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并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