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之俯與中國:雪場盡頭是骨科?歷代骨科會同意?
原標題:冬奧之俯與中國:雪場盡頭是骨科?歷代骨科會同意?
2022年2月19日11:00,北京冬奧高山滑雪項目的最后一塊金牌,即團體項目的獎牌爭奪戰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展開。作為一項比拼速度的運動,高山滑雪在給人們帶來刺激體驗的同時也充滿了意外和危險。故而坊間有戲言:“雪場的盡頭是骨科”。
確實,隨著近年來冰雪運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都有了因為滑雪而不得不去骨科走一遭的經歷。也幸虧如今的醫療水平相較于以往已有巨大的進步,我們能更有效得恢復健康。不過,古人也能有這么好運嗎?
一、古代骨科的萌芽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的醫學在極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處于領跑地位。而在中醫里,骨科幾乎與整個中醫學同壽:畢竟不僅滑雪可能造成骨折,最日常的生產生活也有可能。
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石鐮(又名“砭石”),后又將其發展為骨刀和骨針。先秦文獻多有記載,砭石是一種用以切割癰瘍的工具。“癰瘍”在古時是對皮膚化膿性炎癥的泛稱?!吨芏Y》載治療這種疾病要“祝藥劀殺之齊”,也就是切開搔刮膿血,用藥追蝕死骨腐肉,以及藥物外敷包扎??梢婍臼蟮志褪钱敃r的一種基礎外科手術器械。
同時,考古學證明:春秋之前,我國就已經有了穿顱手術和拔除側門齒的手術。且穿顱手術還發展出了刮削、挖槽及切割等好幾種方法。因而在當時穿顱手術或許已非極為罕見的骨科手術。
不過直到漢代,隨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骨傷科手術才真正具有雛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漢人已經有了用酒和藥水沖洗傷口而促進愈合的認識——這堪稱創口清創消毒技術的發端,也是骨傷治療從單純的“哪痛醫哪”到治療逐漸有骨傷科手術之體系的雛形。
此外,《黃帝內經·靈樞·癰疽》還提到:“發于足指,名脫癰,其壯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這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關于截肢手術的記載。
二、古代骨科的發展
東漢末年至南北朝,頻發的戰爭讓無數人嘗到傷痛,醫治骨折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保命,關羽成為“刮骨療傷術”史有所載的第一位體驗者。且《三國志》還記載了華佗經手的另一場手術——那極可能是我國第一例有記載的骨髓炎手術。南北朝時,切開復位的治療方法于經常騎射的北方將士們而言也已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治療骨折的手段。
到了隋唐,強大的經濟和文化實力為骨傷科手術的技術進步提供了基礎。成書于隋朝的《諸病源候論》甚至提出了一系列與現代醫學一致的觀點:開放性骨折的清創要早;射入體內的箭矢和破碎的骨頭最好要去除;傷口縫合需要分層,縫合不當也可能造成感染;包扎要正確,且大塊骨折片復位縫合后,患處最好不要屈伸。《酉陽雜俎》還記載,唐代時曾有一位荊州的醫生對一位小腿骨折的患者采用了全身麻醉,之后才為其進行切開復位手術。
至宋代,“外科”一詞正式產生。北宋太醫局設立的“瘡腫兼折瘍科”也成為我國最早由官方設立的骨傷科。加之解剖學在宋代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手術器械和麻醉技術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宋人終于可以比前人更加輕松地從骨折中康復。
三、堪稱離奇的骨科移植
除了穩扎穩打地一步步發展骨科,古人還曾留下了一些如今看來都十分離奇的骨科手術記載。
南宋人洪邁所著的《夷堅志》稱,河南曾有一婦女因下頜生疽而最終導致下頦與下顎脫落,危在旦夕。為了拯救這名婦女,其家人四處求醫,最終找上一位有辦法的外科醫生。這位醫生表示,如果能找到一個與這女子的下頦相似的活人下頦,那么這位婦人就還有救。婦人的丈夫認為這手術太殘忍,不愿同意。但婦人的女兒與家仆都想救婦人一命,最終偷偷請醫生為婦人換了一個下頦。術后,婦人的患處被包扎得嚴嚴實實,終日只能食用稀粥。但半月以后,除了在面部留下一條細線般的紅色疤痕,婦人的身體再無一點問題。
成書于明末清初的《虞初新志》還記載,河南鄧州曾有一陳姓男子,依憑一手高超的骨移植和斷肢再植技術而在張獻忠麾下頗受尊敬,甚至被人稱為“老神仙”。某日一位士兵在撤退作戰中脛骨嚴重骨折,“老神仙”便先鋸掉骨折的兩端,再取適宜長度的他人脛骨為士兵接骨,最終讓其恢復如初。
按照這些古籍的記載,患者們能痊愈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就當時的醫學,甚至參考今日的醫學,那些傳說中的妙手回春或許終究只是傳說。畢竟直到今天,如果在滑雪時不慎受傷,我們都得老老實實按照醫囑手術和康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